刘尧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校园里,一条评选“校园女神”的活动横幅吸引了不少学生关注,活动承办方北师大珠海分校化妆协会表示,将评选出“校园女神”并发放5000元“女神励志奖学金”。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网友对“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高校的质疑与热议。尽管主办方PBA品牌宣称,“女神”是气质优雅、清新脱俗、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但是很多网友认为,评选“校园女神”实质上是一场商业活动,“女神励志奖学金”是赤裸裸的选美,不该打着奖学金的旗号。也有鼓掌的网友认为,这是青春的色彩,应该让大学生与社会接轨。
虽然,今天的大学早已不是“净土”,无孔不入的商业活动盯住大学生群体搞营销原本不足为怪,但像PBA品牌此次跨12个城市36所大学评选“校园女神”的营销活动,阵容、声势之巨大令人咂舌,如此把大学校园当成自由市场,确实有些出格了。哈佛大学前校长洛韦尔明确指出:“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求。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受住漫長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但是,如果大学难以抵御类似“女神励志奖学金”的商业诱惑,恐怕就会距“满足了人们的永恒需求”愈来愈远,也就经受不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了。这确实是值得我国大学深刻反思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滥
2012年,朋友网举行大学校园选美盛会——朋友国民校花评选大赛,以“青春、活力、美丽、梦想”为宗旨,寻找“美丽与智慧兼具、青春与梦想同行”的大学校园美丽代言人。事实上,近年评选“校园女神”之风越来越火,嫣然已泛滥成了一种社会现象。2013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官网刊登出一张女大学生的毕业照,因为该生形象高雅、青春、美丽,就被网友纷纷捧为“人大女神”,人大官网也因此流量暴增导致服务器瘫痪。
PBA品牌以“谁是校园女神”为主题的“女神励志奖学金”年度校园营销活动,先后在天津、大连、杭州、重庆等12个城市36所大学巡展,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吐槽。尽管校方回应称,此举并非校方所为,校方也不完全赞同,但不可否认,类似的以美女、励志、公益之名的商业活动,在大学校园内粉墨登场,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
除此之外,还有赤裸裸的商业活动。早在2007年,南开大学曾因在通知书中夹带“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宣传光碟和价值10元的优惠卡”而引起轩然大波。2009年《长江商报》曾报道,湖北省10余所大学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都夹带了特定的手机卡。2013年有媒体报道,一份印着“理工性爱报告”的小报纸,出现在厦门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内。事实上,每年开学季,大学校园里最活跃的是各种类型的校园代理,向新生推销各种商品,从被子、电话卡、衬衫到各种文具用品、报纸杂志,无所不包。不仅如此,大学校园的球赛、文化艺术节、英语角、各类社团等活动,处处都可以看到商业活动的影子。
二、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惑
“女神”一词,最早出现西方神话故事中,指女性的神明或至尊。现代网络上的“女神”,多指网友对其女性偶像的爱称。今天,林林总总的“校园女神”何以受到追捧?也许是满足了时下大众对于清纯之美和往日情怀的一种审美需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大学生认为,通过评选“校园女神”活动,唤起女大学生喜欢美、装扮美的意识,也不是什么坏事。美不是错,爱美也不是错,用美丽让别人愉悦更不是错。
但许多网友认为,以“励志奖学金”为噱头评选“校园女神”,实质是“美貌大比拼”,其创意不仅违背了大学的人文主义理想,也玷污了大学精神。如果任其自由泛滥下去,必将导致学风的庸俗化。更有网友呼吁,此风不可长,必须予以正视。
尽管今日的大学已经不是“象牙塔”,不必对商业活动避之不及,大学也应是多元价值的熔炉,向商业敞开一个口子也无妨,但是,大学毕竟不是商场,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规范。什么样的商业活动可以进校园应当有个准则,商业活动进校园后框在何种尺度内应有严肃的评估。
三、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弊
其实,评选“校园女神”与颁发“女神励志奖学金”是“校花评选”的升级版。事实上,为了激励家庭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2007年我国首次设立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女神励志奖学金”现身大学校园,这种庸俗的“商业噱头”还要挂着“奖学金”的名义,再冠以“校园女神”之美称……有网友直言,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励志和容颜拼凑到一起,真的是作践了“励志”两字的美好含义。人们不禁要问,大学面临商业诱惑,何以会如此轻易上钩?
大学是社会公共资源的组成部分。校园商业活动致力于扩大商家的知名度,不仅阻碍了学校公益性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也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台湾大学前校长陈维昭曾说:“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已经使大学校园带有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如果不尽早采取措施,我担心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大学是学生求知的殿堂,是培养社会栋梁的地方,应该做到“负载价值,守望文明”。
四、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觞
大学受商业侵蚀的问题何等严重,足以引起大学与社会的高度警惕。有学者认为,一是伤害了大学生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若过分热衷于拉赞助赚钱,莫说“高深”,“学问”也将难以立足。二是伤害了大学为社会率先探索、领时代风气之先的独立精神。若把大学异化为给钱就冠名的赚钱公司,谈何大学独立精神?三是伤害了孜孜求学的莘莘学子的纯洁灵魂。倘若放纵商业活动在校园畅行无忌,势必误导学子纷纷“拜金”,玷污了大学精神。不论从哪个角度讲,大学都应在接受商业赞助时,对商业过度侵蚀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应虚心接受媒体与社会的批评监督。
人们也早从一些大学的行为中嗅到了浓浓的铜臭味。譬如,为数不少大学屈身向官员、老板等出卖学历和学位,为满足其“学历升级”的需要,举办名目繁多的学历班、学位班,助推了学历泛滥、学位贬值的狂澜;某些专家教授为了骗取科研成果奖励而弄虚作假甚至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还有的甘心成为资本和权势的附庸;一些大学过于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偏向发展短平快的学科,许多基础学科缺乏投入和发展后劲……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认为,大学文化好比泡菜汤,泡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汤,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取决于大学文化。大学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自信自在、悠然自得、荣辱不惊的禀性……大学在浮华尘世里,要拒绝世俗与庸俗、虚荣与贪婪,面对滚滚红尘,要默默地保持清醒和理性,自觉坚持着自己的使命,脚踏实地守护大学精神,激发着大学生对高深学问热情和追求……
五、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因
大学校园商业活动是商家根据学校的需求,通过与校方合作开展的商品营销活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赞助学校的一些活动,以取得冠名权;二是为大学生设置一些冠以商家名的奖学金与助学金等,以达到提高商家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同度的目的。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看,校园商业活动也不是没有积极作用。比如,一些商家在获得学校的许可后,根据学校与商家的需要,在学校的相关区域举行一些商业活动,既可以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推动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又为商家的品牌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大学为何不能开展商业活动呢?黄炎培曾说:“实业为教育之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与商业活動完全隔绝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不会使大学变成一个捞钱的工具,而是让学生最终获益,那么大学校园商业活动就不会远离思想自由和独立精神。而更多人则迟疑,大学毕竟是传授文化知识、交流学术思想的场所,如果被过度的商业活动裹挟,怎能不令人心生透支大学精神的忧虑?
近几十年,尽管英国政府一直希望把大学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殿里拉出来,涂上一些商业色彩,灌入一些商业精神,摆脱资金欠缺的困境。然而,英国大学校园内外始终有一种强大的传统力量,不允许“神圣的大学”沾上“商业的污点”,不允许“珠光宝气的财富标签”污损“金光闪耀的大学精神”。
六、大学校园商业活动之治
当前,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甚嚣尘上,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大学生。这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警惕。从文化传递的视角看,大学是整理、保存、传递、发展文化的场所,无论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从探索高深学问的视角看,大学应当在社会批判和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作为负有社会批判责任的机构,大学不仅要召唤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且要担当起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使命。
当我国社会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大学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不与市场发生关系,就不是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机构了。只不过,大学需要市场而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果大学的商业活动泛滥,校园何来书香之气?大学需要的是学术气、真理气、文化气,不需要商业气、娱乐气、铜臭气。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但是这里的自由是学术研究的自由,真理探索的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绝对不是商业活动的自由。因此,商家不要再把大学作为自己的商业策划阵地,有钱可以向大学捐助,这是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对大学的责任。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大学究竟是为社会服务还是批评社会?是依附于社会还是独立于社会?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是迎合眼前的实际需要,还是传播及光大高深文化?”他认为,大学应该独立、深入地思考社会发展中令人困惑、费解的重大问题;揭示社会客观存在的矛盾、弊端或行将到来危险;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建议、甚至批评。大学可以与市场接轨,更主动培育适应市场精神和拥有市场能力的学生,但大学更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但不能等同于社会,还要尽可能避免受到市场的功利影响,以保持自己的尊严、操守与责任。
责编:赵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