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土地管理与农地生态保护协调

2014-04-29 16:08晏梁鸿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

摘 要:本文分析了农地整理对生态的影响,并就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要积极采取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土地整理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等措施,发挥和完善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功能。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农地整理

1 农地整理的意义

农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水平低下,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开发潜力有限。因此,要提高土地产出、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集约节约利用耕地,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实践证明农地整理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还可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活、生产条件。

2 农地整理对农地生态的影响

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能像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来实现,农业区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地方,因此要保护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不能以牺牲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代价,而是应该通过工程措施,对生物多样性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等层次上进行利用与保护。

2.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A积极影响

土地整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其结果即通常所称的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工程、生物等措施,改变土地利用格局,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使其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及其在系统中的空间配置发生变化,恢复、稳定或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从而达到恢复、保护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2.2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1)对整理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农地整理过程中实施的水源工程、灌排工程的建设可能影响到伴随原有水系网络而形成的各种相关生态过程。例如拦蓄河水可能会导致下游河道的干涸,水生生物生态过程中断等;修建灌排工程例如硬化渠道无法贮存水分以寄养水中生物或补充地下水;坡地垦殖与梯田建设不仅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还会造成流域水源补给过程受阻。

(2)对植被的影响。农地整理特别是土地平整和田块归并以及梯田修筑,会导致地表植被覆盖率和覆盖程度的降低,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的大面积减少和退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原有生存空间减少。

(3)对土壤的影响。由于在农地整理项目中,不可避免要进行土地平整、土方开挖回填等涉及土壤的工程施工,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及相关生态过程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土地平整、路基渠床压实等改变原有土层结构,破坏土壤物理结构;坡地开垦扰动地表、坡面,引起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或者引发扬尘、沙尘暴,甚至是地质灾害。

(4)对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整理活动对大气及相关生态过程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壤结构与质地,以及改变水文结构、地形地貌等间接方式表现出来。主要反映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局部小气候过程及区域大气质量状况等方面。

3 土地整理生态化设计

生态保护型整理模式多种多样,有从农地整理结构设计、道路设计和河沟渠设计3个方面构建了保育形模式;有从生态模式、仿自然模式和等级模式3个生态型农地整理模式;有从国内外土地整理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中,提出的我国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设计模式中构想等等。其中可以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如下:

(1)田间路不宜使用混凝土结构,尽量采用土石铺路,混凝土结构不具透气性,导致花草树木无法生长,一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无法栖息,从而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该地方的生态平衡。

(2)渠道边坡不宜过陡,尽量设计为缓坡。渠道边坡是许多生物生长和栖息的地方,边坡太陡,渠道水位变化过快,很容易对边坡一带的动植物带来冲击,增加了两边生物的存活难度,因此在修建渠道时应该尽量延长渠道边坡的长度,以增加和稳定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修建复式断面的渠道。

(3)笔直无弯道渠道虽然最具经济效益,但就保持生物多样型来说,凹凸多变的渠道无疑是最佳的,笔直无弯道渠道水流湍急,不利周围生物的栖息和藏匿,多变渠道的渠道则可以阻挡、改变水流,稳定水温,同时渠道凹凸处也是许多生物理想的栖息地。

(4)渠道周围规划植栽。渠道周边缺植栽,造成日光直接照射,使日夜温度差很大,对生态的发展亦有不良影响。植栽可提供阴影,缓和水温的变化,制造野生动植物栖息的有利环境。

(5)保留一定的沟塘和低洼地区。沟塘和低洼地的生产力虽然不高,但却是野生动植物良好的栖息生长之所,它可净化环境,减少旱涝。

4 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的政策建议

(1)应改变农地整理仅仅以单纯增加耕地数量和改善耕作条件的工程目标,加强对农地生态保护的宣传、引导。目前农地整理过程中,注重通过未利用地开发、土地平整、田块归并、路林沟渠配套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耕作条件,而忽略了農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而也就忽略了对农地生态的保护。各级国土主管部门应自上而下加强宣传、引导,以促进农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深入研究农地整理对农地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制定农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便获取农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目前,国外较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即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3)编制合理的农地整理专项规划,做到规划先行,以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农地整理规划是整个行政区域内开展整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制农地整理专项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区域内农地生态保护的需要,将农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规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考虑水利工程规划、林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等,进行统筹协调安排,完善农地生态保护内容,加强农地生态建设的保障措施研究,以期能合理制定和顺利执行农地整理专项规划。

(4)建立农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农地整理考核机制。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保护任务巨大。随着时代发展,耕地保护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目前而言,耕地保护不仅仅是保护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还应该保护耕地生态环境。

5 结 语

虽然当前增加耕地仍是目前我国开展土地整理活动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但是保证区域内农地兼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利用是土地整理特别是农地整理的发展方向。土地整理活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打破了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协调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将在提高耕地数量和耕作条件外,有利于兼顾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达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和谐、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总之,农地整理与农地生态保护相协调是新时期农地整理的目标,是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10~11.

[2]黄烈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

[3]石芝玲,侯晓珉,包景岭.清洁生产理论基础[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

作者简介:晏梁鸿(1993-),男,汉族,重庆垫江人,研究方向为刑事诉讼法。

猜你喜欢
土地整理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浅谈土地开发整理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研究
新疆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保护研究利用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