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慧等
摘要 山西栽种果树历史由来已久,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果树种植业迅猛发展。山西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是果树业发展的前提,研究果树区域分布时必须考虑立地条件和市场前景。在全面考察山西省果树主栽区的基础上,提出果树区划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果树;区划;分布
中图分类号 S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675-02
1 山西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
1.1 历史与现实
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果产区,栽培历史悠久。《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园有桃,其实之殽”的诗句。“魏风”所指即今日黄河以北山西省广大地区。桃园、枣园说明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由此可见,山西省果树栽培历史有文字记载已有3 000多年。汉武帝时代,葡萄、石榴、核桃等多种果树从中亚和我国新疆一带传入长安,然后传播到山西各地,形成著名的生态品种群。唐宋以来,果树在民间普遍发展,到近代,山西省已经建成了多种果树生产基地。如永济的青柿,清徐的葡萄,太谷的槟、沙果,孝义、汾阳的核桃,原平的梨。黄河、汾河沿岸的枣,专业产区集中连片达数十里[1]。
建国以来,山西果树生产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①1949~1960年,全省范围掀起一个以苹果发展为主的高潮。②1961~1979年,从1964年起,掀起了以发展苹果、梨、核桃为主的第二个高潮,特别是晋南地区,村村建立小果园。③从1979年开始,果树生产进入了崭新阶段。截至1998年,果园面积已发展到296 950 hm2,其中苹果195 960 hm2,梨30 780 hm2,葡萄6 260 hm2。本着果树不与粮棉争地的原则,果树上山、下滩、入沟、进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大发展木本粮油果树的比例。近年来,随着果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完善,开发果树资源、发展果品生产又出现了新的局面。
1.2 自然条件
山西省依太行山、长城、黄河为界,与他省分开,疆界轮廓略显一个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境内多山,地势起伏较大,全省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地形复杂,形成了许多特定的复杂“小气候”,决定了农作物及果树生长栽培的多样性。
山西省由于受地質构造及河流侵蚀切割的影响,植被多样,形成了复杂的土壤类型。这些土壤对于不同果树各有其适宜性,为山西省发展多种果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西省地处中纬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气温差很大,日照充足,降水高度集中,地面风向紊乱,风速偏小,有利于多种农作物及果树的生长栽培。果品着色好,含糖量高。
山西是由许多山脉组成的高台地,其上覆盖着较厚的黄土层,形成了我国华北黄土高原的一部分。根据山西的地貌特点、母质组成、土壤形成、果树分布的情况,山西可分为6个地貌区,分别是石山区、土石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梁峁区、丘陵阶地区、平川区;5个土壤的母质,分别是山地岩石风化物、黄土、洪积物、近代河流沉积物、风积物;12个土种,分别是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生草土、山地棕色土、褐土、黑褐土、黑垆土、栗钙土、红土、底湖土、盐碱土、下湿土、砂土[2]。
1.3 社会条件
在山西本地市场上,随着山西省煤化工能源机械等工业的发展和城市非农人口的增长,对各类果品的净需求量日益上升,供需矛盾凸显。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的降低,人们对食物的消费呈现出多元、绿色、健康的趋势。水果消费在倡导健康的背景下,需求旺盛,仅仅依靠提高果产品数量已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品种、品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苹果、梨、枣、葡萄、桃、核桃、杏、李等本地水果持续走俏外,香蕉、榴莲、芒果、椰子、柑橘、火龙果、猕猴桃、木瓜等南方水果也进入人们视野,逐步被人们接受。除了鲜食水果外,水果加工品,如果酒、果汁、果酱、果干等,需求也较为旺盛,而罐头等加工品渐渐失去人们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以前,进口果品基本只有香蕉1种,90年代以后,进口种类骤增,有苹果、梨、芒果、猕猴桃、葡萄、龙眼、荔枝、杏仁等几十种。
在国外市场上,核桃、柿饼、杏仁、梨、枣及其制品还远销日本、东南亚诸国和东欧国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外贸易的扩大与深化,为果树产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总之,山西发展果树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立足本省实际,充分利用山西省自然资源,发展优质、绿色的水果产品,是研究山西果树区域分布的必然趋势。
2 山西果树产业区划的问题
山西省地形、地貌特殊,适宜多种果树树种与品种的栽培,每个树种与品种都有最佳分布区域。总体上,山西省果树种植面积已有相当的规模,但果树的生产水平、人均占有量、果产品商品率都很低。山西省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缺乏后备资源,森林覆盖率低,坡地植被少,发展果树生产还有干旱、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主要障碍因素。就区域分布而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在主要树种结构中,比例不适宜,发展不平衡
2.1.1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果树生产内部的结构调整,受自然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各产业间存在着彼此增减的关系。目前山西省树种、品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果类水果如苹果、梨、桃、葡萄等常规品种发展过多,优良品种、加工品种少;小果类水果如杏、李子、樱桃、山楂、草莓等品种过杂(地方品种、名优品种、老劣品种并存)[3]。
改革开放后30多年间,几次大发展只注重苹果的发展,形成了苹果面积大、品种多的局面;枣、梨、核桃只在局部地方有所发展;葡萄发展三起两落;柿基本没有多大发展,杏、桃、李、槟沙果等杂果类发展很少。
2.1.2用于加工的水果比例较小,未与世界接轨。从世界范围来看,水果业的真正出路在于果品的加工,特别是果汁、果酒等能使果品的消费逐步由吃水果向喝水果(饮料型)转变。如美国苹果的加工量占水果总产量的40%~60%,日本占32%,而我国仅占5%。可以预见,加工果品的栽种将是未来果树栽种发展的大趋势[4]。
2.2 在栽培品种结构中,品种较多,但良莠混栽,名优特品种减少
2.2.1优良品种多,但应用不合理,且名优特果品逐渐减少。从全省栽植的品种结构中看,经过多年的示范、筛选和调整,基本选出不少适合山西省栽培推广的优良品种。但有的地方不重视立地条件,果农对于品种的选择比较盲目,跟风严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少地方不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管水地旱地、山地丘陵、气候适宜不适宜,盲目引进推广,遭受了严重损失,不得不重新更换品种。此外,一些不法商贩和推广单位为了单纯的经济利益,打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旗号,四处招摇撞骗,推销没有经过中试、审定的品种,使得果农额外承担了未来利益不确定的风险。
山西省名优特果品很多,但在果树生产发展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明显减少,有的面临绝境,比如太谷壶瓶枣和交城骏枣,如今刨掉、死掉、被挤掉的约有70%。永济梅杏、临猗石榴、晋南大红李,只有为数很少的村庄有,如不加以扶植挽救,很有可能灭种。
2.2.2不同熟性果树品种栽种比例不适宜。果树生产者的传统习惯,一直认为中晚熟品种易于存储,因而销售时间长,保险系数高,而早熟品种不耐存储,销售时间短,市场狭小。但市场的规律恰恰有时是需要打时间差的,早熟品种往往能出奇制胜。这就需要统筹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的栽种比例,加快树种的调整、更新、升级换代,优化各品种的栽种比例。
2.3 在果樹生产发展中,速度偏快,管理粗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差
2.3.1重视数量,轻视质量。有些地方只看到本地资源广的一面,不考虑环境和生产、劳力、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条件,一味强调发展面积。在花果管理上,怠于疏花疏果,缺乏调节大小年、稳定年产量的长期规划。
2.3.2重视发展,轻视管理。一些地方只图多栽树,管理粗放,年年栽树不见树,收效甚微。 集中表现在栽植密度越来越大,而水肥农药投入跟不上,放养式栽培。在整形修剪方面套用传统的树形、采用老式修剪方法,忽视四季修剪。实生苗过多,嫁接苗过少。
2.3.3重靠国家,轻自立。市场化的深入改革,将使财政支农的力度减弱,从输血到造血,不仅需要提升果树管理水平,更要从思想上摆脱“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思维。
2.4 在果树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大挖中低产果园潜力,加强果品贮藏保鲜加工能力
山西省干鲜水果的结果面积约8.3万hm2,其中60%以上为低产果园。果品产量要上一个新台阶,抓好低产果园的挖潜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不少果品和野生资源腐烂变质,不能利用,十分可惜。如果把贮藏保鲜加工和生产相结合,把现有的野生资源利用起来,将大有裨益。
2.5 经营格局未形成规模化
由于长期以来果树生产的分散经营格局没有变化,家庭承包的格局依旧是农村果树栽培的主要模式,这使得果树树种、品种在某一区域不统一,难以发挥该区域的资源优势,很难形成规模化生产及提升果产品品质。再加上果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致使心有余而力不足。
3 结语
山西果树区域的分布要综合考虑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条件以及市场偏好,优化果树产业结构,调整果树树种和品种,集约化管理,使得果农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傅耕夫.山西省果树种质资源及区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11.
[2] 王中英,童德中,朱文勇,等.山西果树志[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6-20.
[3] 郝瑞玉,黄军保,李晓梅.山西省应因地制宜发展果树业[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2):58-59.
[4] 黄军保,李晓梅,杨明霞.我国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误区与调整策略[J].河北果树,2002(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