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顺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历程,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及相关建议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北京市流动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变化趋势
引言
伴随北京市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北京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不流动”的特点致使北京市一些区域流动人口数量显著高于户籍人口数量,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俨然转变成北京市生产和服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两级影响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热点关注[1]。由此可见,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分布与变化趋势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历程
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大规模变动起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流动人口变动持续处在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这与我国政策法规及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关系。受流动人口属于一个迅速转变的群体影响,再加上现阶段的流动人口登记、调查系统无法对流动人口变动状况进行动态反映,使得社会对流动人口数量处在模糊的局面,就此问题出发,现将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历史发展总体划分成两个历程:
(一)1978~1992年——快速增长期。自二十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北京市流动人口出现大规模变动,这同样与该时期特殊经济政策及社会发展特征息息关联。70年代末,我国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极大增长,农业快速发展使得诸多农村劳动力剩余,再加上期间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为城市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城市建设发展自然被投入了大规模的力量,一方面城市建设显著提升了北京市对外来人口的需求量,一方面大城市有着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良好的生活品质,从而使得农村人员愿意到城市发展。由此该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自然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1978~1992年期间,北京市流动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可达23.0%。
(二)1993年至今——震荡上升期。自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进一步增长,同时在变动期间,表现为震荡上升的特征。90年代末,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完善,再加上这一阶段受金融危机影响,使得北京市流动人口产生一定回落。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流动人口政策的融合,更大规模的人口进入北京,2000年为256万人,2005年变动至357万人,2013年增长至803万人,相较于2000年增长超过2倍之多。就当前发展趋势而言,北京市流动人口上市趋势显著,且在未来一定阶段内将继续维持扩张趋势。2005~2013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百分比表,见表1。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
(一)各区县流动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流动人口在每一区县分布存在差异,对2005、2007、2009、2011及2013年数据进行对比,可得知,流动人口多聚集于朝阳、丰台、海淀三个区,且该三个区的流动人口总量超过北京市总量的一半。此外,通州、大兴、顺义和昌平四个区,它们的流动人口总量也超过了北京市总量的1/5。近些年来,流动人口总量绝对值增加最多的以朝阳、海定、昌平为代表,此外增加较多的还有丰台、通州及大兴等。中心城区诸如东城区、西城区流动人口总量绝对值则增加较少,自2010年开始总量还出现逐步降低趋势。即便老城区存在这一变化趋势,然而由于其总体面积小,使得老城区流动人口密度在所有区县中还是位居前列[2]。
总的而言,绝大多数区县流动人口绝对值均在增长。伴随流动人口融合政策逐步推行,能够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里北京市各区县流动人口依旧会陆续增长,且伴随北京市中心地带流动人口压力的转移,相对远的区县对应流动人口依旧会保持增长趋势。
(二)各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各区域流动人口数量分布特征以城乡结合部为例,城乡结合部作为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地局面仍旧为发生本质转变。就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的历史而言,城乡结合部长时间以来一直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集地。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显示,城乡结合部区域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总量达到74.5%;1997年外来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一比例增长至79.3%;而到了201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该项比例则增长至83.5%[3]。
就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变化趋势而言,即便北京市各级政府部门强化了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然而受现如今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和城市经济辐射水平提升影响,使得流动人口活动区域逐步朝不断城乡结合部外围地区转移,尤其是部分新开发的区域;与此同时,新开发地区的发展一定程度使得周边资源、环境得以改善,进而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了流动人口向新开发地区转移的吸引力。
(三)流动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流动人口就业内部分化明显,呈正“U”型行业分布特征。北京流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中,一头是高学历人群集中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例如,第三产业中的金融、科研及公共服务管理等行业,本科及以上流动人口接近半数集中在科教文卫和计算机信息软件行业;另一头是低学历人群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从事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例较高,主要聚集的前三个行业领域是批发和零售业、建筑制造业和居民服务业;而流动人口就业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少,主要由农林牧渔、房地产和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等行业构成。一方面,流动人口较少地集中于依赖土地的农林牧渔业;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较少地集中于以政府机关为代表的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这些行业门槛相对较高,一般易为高学历人口提供户籍迁入的机会。由于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本地户籍人口,很难跨过金融、科研、公共服务管理等行业的学历门槛,因此多数只能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行业大类看,外来从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等相对传统的行业,可见,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仍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这种状况主要与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有关[4]。
三、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结论
(一)近郊区仍旧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转移区域。中关村科技园、CBD等综合服务区很大一部分处在城乡结合部的近郊区,容纳有各式各样城市功能的多中心区域,势必进一步招徕流动人口转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转移。
(二)北京市流动人口中以低端人群,也就是较低素质人群居多,也存在相对一部分流动人口文化水平和素质高,且在金融、高技术等产业活跃着。
(三)以北京、天津为圆点的周边城市群建设,京津冀区域发展一体化,势必能够对流动人口朝北京市中心流入局面进行扭转,从而进一步对北京中心区人口密度过高的问题进行缓解。
四、相关建议
(一)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流动人口分布
1、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促进流动人口朝远郊地区转移。北京的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量流动人口,为此处公共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可以通过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引导流动人口朝远郊地区转移,一方面使得城乡结合部资源、环境负担得到缓解,一方面使得不良产业链滋生得到遏制。
2、强化郊区经济发展,引导流动人口朝远郊地区扩散。就业及生活成本是影响流动人员部分的关键因素。远郊地区生活成本较市中心更低,适宜诸多流动人口居住,然而受该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使得其对流动人口鲜有吸引力。鉴于此,应当大力发展远郊新城及小城镇,对其经济发展方向予以确立,予以充足的发展空间,制定利好的优惠政策措施,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来城市中心流动人口[5]。
(二)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1、提升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投入。现如今,北京市及下辖区县均设置了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对组织机构进行落实的基础上,还应当推行工作责任制,提升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制定实施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与服务策略,变基础流动人口管理被动为主动。
2、构建机制,强化培训教育。推行以人为本、以房管人、以税关房的模式,实现对流动人口与房屋的统一管理。每一社区要构建起流动人口管理站,各站还应当形成网络,以对流动人口展开登记管理、服务。此外,还应当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培育教育,诸如安全培训、法律培训及思想教育等,提升流动人口文明素质、法律意识,增强流动人员自我保护。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俨然转变成北京市生产和服务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流动人口对北京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这要求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北京市流动人口变动历程,全面分析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调整城市布局,引导流动人口分布”、“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等,积极促进北京市流动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德挺,史毅,卢镱逢.经济发展、城市化与人口空间分布——基于北京、东京和多伦多的比较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83-91.
[2] 秦宏宇,刘昂.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现状、特点、趋势与政策应对[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02):89-96.
[3] Hu,F.,Xu,Z.Y.,& Chen,Y.Circular Migration or Permanent Stay Evidence from China's Rural-urban Mi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20):64-74.
[4] 包书月,张宝秀. 北京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74-78.
[5] 孟延春,汤苍松.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特征——基于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3):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