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明强等
摘要 [目的]确定玉米(Zea mays L.)品种在沧州地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方法]对13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平玉8号、承玉23、大玉3号、中单909、张玉1355、蠡玉18产量表现较好,各产量性状优良,其中承玉23、张玉1355、蠡玉18生育期较长,适合沧州地区春播大面积示范推广,平玉8号、大玉3号、中单909生育期较短适合沧州地区夏播大面积示范推广。[结论]该研究可为沧州地区推广优良的玉米品种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3-00685-02
沧州市位于渤海之滨,土壤瘠薄盐碱、淡水资源匮乏,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生产上长期的种植导致存在主栽品种单一、品种混杂退化等严重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速度,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玉米新品种,选择市面较广泛销售的玉米品种13个,通过对各玉米品种的栽培观察比较,确定玉米品种在当地的适应性、丰产性,为在当地区推广优良的玉米品种提供可靠依据[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在沧州农林科学院前营试验站试验地实施,施肥运筹为:底施农家肥2.25万 kg/hm2,纯N 180 kg/hm2,P2O5 90 kg/hm2,K2O590 kg/hm2,ZnSO4肥15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525 kg/hm2。播前浇足底墒水,精细整地,适时播种。
1.2 参试材料
选用的当地推广品种和其他省份审定的玉米新品种共13个,包括中科一号、蠡玉18、德利农988、燕单202、锐步1号、中单909、张玉1355、承玉23、大玉3号、安玉13、平玉8号及伟科702,以当地主栽品种郑单958作为对照。
1.3 试验方法
采取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32.5 m2(2.5 m×13.0 m),行距0.5 m,株距0.30 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各玉米品种5月31日同期播种,田间管理为常规管理[4]。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产量分析 经方差分析可知,玉米产量区组间和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1列出了处理间玉米产量LSD法多重比较分析结果。由表1可知,承玉23的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5.06%,其次是平玉8号、张玉1355、大玉3号,锐步1号的产量表现最差,较对照减产10.79%。承玉23、平玉8号、张玉1355、大玉3号、中单909、蠡玉18较对照增产显著,承玉23号、平玉8号、张玉1355、大玉3号、中单909与对照相比极显著增产[5-8]。
3 结论与品种简述
通过田间鉴定分析,平玉8号、承玉23、大玉3号、中单909、张玉1355、蠡玉18产量较突出,而且综合性状及田间表现好,其中承玉23、张玉1355、蠡玉18生育期较长,适合沧州地区春播,平玉8号、大玉3号、中单909生育期较短适合沧州地区夏播;穗长、行粒数、出子率、秃尖长度、单穗轴重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呈显著相关[11]。
3.1 平玉8号 夏播生育期95 d;株高251 cm,穗位高114 cm;成株叶片数19片左右;穗圆筒形,果穗长16.5 cm,果穗粗5.0 cm,穗行数14.4行,行粒数33.9粒;黄粒,红轴,半马齿型,千粒重323.4 g;抗逆性较强。
3.2 承玉23 株高307 cm,穗位高130 cm,全株22片葉;生育期128 d左右;果穗筒形,穗轴白色,穗长19.5 cm,穗行数16行左右,秃顶度0.5 cm;子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68 g,出子率86.4%。春播需注意5 cm地温稳定通过10 ℃以上播种。
3.3 大玉3号 株高265 cm,穗位高114 cm;全株叶片数19片;果穗筒形,穗轴白色,穗长16.5 cm,穗行数16行,秃顶度0.5 cm;子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2.2 g,出子率87.2%。
3.3 中单909 株高250 cm,穗位高100 cm;成株叶片数21片;果穗筒形,穗长17.9 cm,穗行数14~16行,穗轴白色,子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3.9 g。
3.4 张玉1355 株高230 cm左右;穗位高95 cm左右,穗柄长13~15 cm,穗长23~25 cm,穗粗4.5~4.8 cm,穗行数14~16 行,百粒重32 g左右;黄粒,半马齿型,果穗长锥形,粉轴。
3.5 蠡玉18 株高257 cm左右;穗位高115 cm,叶片数19~20片;果穗柱形,穗长18~20 cm,穗粗5.0~5.2 cm,穗行数14~16行,穗粒数500~550粒,穗轴白色;子粒半马齿型,黄色,百粒重33.4 g,出子率87.7%。
参考文献
[1] 段鹏飞,刘天学,李潮海.黄淮海夏玉米区主要玉米品种多因素综合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9(12):14-16.
[2] 冯巍.面向21世纪发展我国玉米产业[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32-37.
[3] 佟屏亚.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策略[J].科技导报,1997(11):22-25.
[4] 南京农学院.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143-148.
[5] 王继涛,吴健雄,赵玮,等.鲜食甜玉米品种展示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5):12-13.
[6] 刘强,艾合买提江.做好玉米品种区试试验工作的几点体会[J].杂粮作物,2010,30(5):351-352.
[7] 王晓宇,田圣忠,杨万森,等.2009年夷陵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50-51.
[8] 刘文丽,石时祥.8个高产杂交玉米品种的比较试验[J].农技服务,2010,27(6):685-695.
[9] 陈松,甘东孝,罗红.安顺市玉米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2012(1):48,53.
[10] 周红生.21世纪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及玉米生产的发展战略[J].玉米科学,1996,4(4):1-5.
[11] 龙云程,周朋,朱爱清,等.不同玉米品种在高密度下的丰产性研究[J].杂粮作物,2009,29(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