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
中国人缺了什么?我想说两点:一是缺少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更加缺少社会对我们的保障。我不太能够分得清楚究竟是前种“缺少”还是后一种“缺少”,导致中国人目前的焦灼、烦躁和郁闷。
后一种“缺少”是大家更常谈到的,一个中国人几乎从一降生就开始有所感触,缺少安全感。当然,我们本身也缺少作为现代最文明人类社会对于他的公民的一些要求。前一段有过相关报道,一个孩子在埃及的古墓亂刻乱画。那是在埃及,是在人家古文明的建筑上,不是在咱们自己家里。
中国人可能缺少这方面的教育,这是什么原因?似乎是由于社会本身应该给予人们的保障那么少,社会有时也不太好意思对自己的公民提出过多的要求,社会不提,学校不提,家长对孩子也不提,最终导致孩子们不明白现代中国人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乘车到法国巴黎郊区的一个乡村旅社住宿,当天刮风下雨,山路也很窄,当时有客人在等着我们,心里很着急,车又开不快,前面有车又不能超过去。后来有一段路够宽,前面的车停下来,开车的男子下了车,我们车上负责开车的法国外交部人员也下了车。
那位男子对他说,一路上都是他的车在前边,这不太公平,现在请我们开到前边去。外交部的小伙子说:“我们马上就要到住的地方了,还是保持原来的状态吧。”那位男子说,他还是希望我们开到前边去,车上坐着他的两个女儿,他不能让女儿认为不让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恐怕我们中国人就缺这一点,我不太知道这是由于什么样的文化,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直抵人心,而且成为一种先天具有的遵守。
中国人可能觉得老外们的生活太矫情,他们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即使旁边没有人,钓到的鱼不符合尺寸也要抛回水里,因为如果回到家偶然被邻居发现,会把你视为一个不遵守公共道德的人。
西方国家有宗教,不能说中国完全没有宗教,中国有宗教但是缺乏信仰。中国人在神面前忏悔的时候多吗?我们受过忏悔文化的影响吗?进一步说,我们受过好人文化的影响吗?
今天的中国人可能在理论上相信有好人,但在生活中除了自己的亲人和工作单位的至交好友,是不是经常想“谁在背后会做我的小动作”?这种互相的揣度在一般人之间有,在官场上更是如此。
好人文化就是说在不同的选择中,能做出这种选择而不是那样的。这使我又想到即使在“文革”年代,傅雷夫妇自杀之后,骨灰没有人认领,两个儿子在国外,当时上海一位姜姓的普通女工,只不过因为读过他们的书,通过他们的书认为他们不可能是坏人,所以就去认领二人的骨灰,如果不认领的话,三天之后就会被丢弃。而且,她不但认领了,藏匿起来,还多方写信,为傅雷夫妇死后的名分进行申辩,自己也遭到了不公平对待,一直到粉碎四人帮之后,才把骨灰交给傅雷的两个儿子。傅雷的儿子傅聪是音乐家,问她有什么要求,她说给我一张票,听听你的演出。
我经常想,这样的一个女工,才叫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拍成电影?让全世界都看看,在极特殊的年代,中国人曾经是什么样的。
民盟前主席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两人是师生关系,相差二十多岁,后来都被打成右派。“文革”时潘光旦先生在积水潭医院住院,即使住院造反派也还要敲着床,让他交代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已经感到自己身体非常不适,然后让女儿偷偷把他接出医院回家,可他已经没有家,只不过有一个小房子,水泥地,床上还没有被褥。第二天晚上潘光旦全身痛苦,半夜里让女儿去找学生费孝通,费孝通住得离他不远,都在民族大学。费孝通来了之后,当时也没有夜里开门的医院,买不到药,也不能背着他上医院,他是被打入另册的人。费孝通只能把自己七十多岁的老师潘光旦搂在怀里,搂了一夜,最后潘死在费孝通怀里。这种师生情,在那样的年代,我也经常想,要拍出电影来,放给全世界看。这不是中国人的羞耻,而是中国人的光荣。
有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文明影响的中国,在特殊年代里,一些知识分子能把人性和师生关系演绎到这样的程度,可以让全世界都来看。但是,又不能拍,不能表现,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生活中明明发生的,对于后人有影响的元素都剔除掉,现在就剩下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所以,我们说中国人缺什么?当然也缺文化的影响。
【原载2013年第8期《讲刊》】
●河南省新安 林冬冬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