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初探

2014-04-29 11:43姚宗鹏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姚宗鹏

【摘 要】在抗战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抗日战争中起了不可抹灭的作用。本文从掌握的具体史料出发,着重介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纸出版事业,通过对报纸宣传内容进行分析,来探讨党对根据地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以及党指导下的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作用。

【关键词】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在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及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新闻出版事业指导方针的指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由于资料的有限,在这里所探讨的主要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纸事业。

一、根据地主要报纸概况

(一)太行区。太行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根据地中最重要的根据地,是华北战场的指挥中枢,也是华北抗日报纸的主要阵地。太行区出版的主要报纸有以下几种。1937年11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太行时政治部编印的《先锋报》,这是太行山上最早出现的报纸。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中《新华日报》(华北版)是敌后新闻出版的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是华北新闻出版事业的中心,全华北性的机关报[2]45。1938年1月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39年1月1日正式出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1943年10月,《新华日报》(华北版)成为太行区委的机关报,在涉县改名为《新华日报》(太行版)。

(二)太岳区。太岳区是晋冀鲁豫边区开辟较早的一个战略区。太岳区主要的报纸有以下几种。1940年6月7日在沁源县创刊的《太岳日报》,是中共太岳区党委机关报。后改名为《新华日报》(太岳版)[3]156。

除《太岳日报》外,太岳区的报纸还有晋豫特委1938年主办的《大众报》、《太南人民报》《光明报》,及同年11月办的《岳南大众报》等报纸,这些报纸也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太岳区的新闻事业,以《太岳日报》为主体,众多报刊百花齐放,是抗战和政权建设指路灯。

(三)冀鲁豫区。冀鲁豫区包括冀南、小冀鲁豫、鲁西等区。冀鲁豫区出版的报纸有以下几种。中共鲁西特委在1937年11月创办的《抗战日报》。1941年《鲁西日报》和《卫河日报》合并为《冀鲁豫日报》,成为冀鲁豫区委的机关报。冀鲁豫区创办的报纸还有冀鲁豫区创办的《战友报》,苏鲁豫特委创办的《团结日报》,在泰西、运西、运东地区分别创办了《泰西日报》、《运西时报》、《运东时报》。

二、党对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指示方针

由于抗日战争所处的阶段不同,因此,党对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报纸的指导方针也随形势的变化而转变。[4]255

(一)抗战初期。抗战初期由于新闻报纸工作都遭到了极大破坏。为适时宣传我党的抗日政策,进行抗日动员消除悲观论调。中共中央和敌后根据地党委这时对报纸的指导方针,主要是要求敌后报纸要尽快办起来,尽可能宣传我党的主张,反对亡国论,宣传持久战思想,宣传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二)抗战相持阶段。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根据地的报业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但是这时的报纸,内容各异、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报纸宣传错误的言论。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中共中央、北方局、边区政府发出了一系列对根据地的新闻报纸的方针指示。[5]69 1941年6月11日中共晋冀豫区党委指出:“《新华日报》是政治上的全华北性的大报,而《晋冀豫日报》是着重于本区实际工作。 [6]38这表明,相持阶段党已经开始重视对报纸的明确分工,一改初期那种混乱局面,指出报纸要有层次,分工明确。

(三)抗战反攻阶段。1944年下半年抗战进入反攻阶段。这一时期根据地的报纸事业变得更加成熟。 [7]62党对这一时期的新闻报纸事业的主要指示是更加关注我军在战场上的进展情况,及时报道我军的动向,报道我军的重大胜利,及敌人的败退景象。要求根据地的报纸要及时宣传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情况,以鼓舞我国军民对抗战即将胜利的信心。可以看出,党从抗战相持阶段的坚持党性的方针,转移到宣传战果,认清形势上来了。

三、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作用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以《新华日报》(华北版)为首,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推动根据地各方面的建设,满足边区军民战事精神文化的需要做出了巨大的貢献。

(一)以宣传抗日战争为核心。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纸事业,始终关注着抗日战场的每一次战斗,及时报道战斗动态,传达胜利消息,以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战热情,克服畏敌情绪。下面是《新华日报》(华北版)报道百团大战的记载:“百团大战一开始,华北新华社就派出随军记者进行参访。华北新华社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连续出版了捷报21期。每期除随《新华日报》发往根据地外,还通过秘密交通线散发到敌占区,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日斗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华北版《新华日报》21期捷报上写道:“1940年8月20日晚八路军100个团在正太线、同蒲线、及白晋路等5000公里的交通线上,对沿线日军据点进行全面攻击。这次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共打死打伤俘虏日伪军6000多人,破坏铁路900多公里,公路3000公里,使敌人封锁根据地的计划彻底破产。” [1]249

(二)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在抗战的8年时间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报纸事业始终努力成为群众声音的传播者,边区宣传部长李大章曾说:“《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华北人民的喉舌,一年来,华北人民仰仗着你向世界、向中国人民、向全华北,说出大家内心所要说而一向无法说出的真话。不管敌寇汉奸如何武断宣传,任意曲解,或花言巧语的狂吠,但是你都可以替人民申辩抗议,揭穿了敌伪的一切胡说。没有你华北人民将是哑巴”。[12]可见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新闻报纸事业是真正的群众意志的代言人。太行新华日报社要求报纸在编排上要注意通俗化,指出在内容上要切合实际需要,生动具体,在编写上要注意简练、短小、通顺,用词上要口语化,避免文言。报社曾发表学习杨春常为人民服务精神、西庄村的新面貌、等一系列反映群众生活的通讯,生动活泼,感人肺腑,对群众启发很大,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三)积极报道根据地建设情况。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报纸事业在宣传抗战,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依照党的指示,积极宣传抗日民族根据地的各项建设。《胜利报》发表过《榆社春耕真热闹》、《防旱灾快栽玉茭》、《组织劳动力大生产》等文章。这些文章报道了春耕和开荒情况,认为有组织有计划扩大农业生产是巩固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工作。 [8] 《太岳日报》在1941年1月21日发表《加强政权工作》的社论。指出:做好整顿区村政权,加强政府与群众的联系,并要求做好敌占区和游击区的政府工作。

综上所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党的不同时期的新闻出版事业指导方针的指导下,始终以坚持党性为前提,以宣传抗战为核心,以群众路线为基础,以根据地的建设为目的,在华北乃至全国抗战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写下了我国新闻史上伟大的篇章。研究它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它的优良传统,对于目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文锦,等.晋冀鲁豫边区出版史(山西部分)[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4.

[3]韩辛茹.新华日报史[M].重庆出版社,1990.

[4]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年[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5]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工作组办公室.中共冀鲁豫边区党史资料选编[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6]河南省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冀鲁豫抗日根据地[M].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7]冀鲁豫边区革命史工作组.冀鲁豫边区革命史[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8]李大章.祝《新华日报》(华北版)成立周年[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