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县上任程式“礼仪”探究

2014-04-29 10:36曾宪阳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长官大堂知县

曾宪阳

摘 要: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古代知县; 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63-001

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商鞅变法时,合并那些小乡为县,县的长官叫县令。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至南北朝时,县的行政长官有了大小区分,大县称令,小县称长。秦、汉法令规定,人口超过万户以上的县为大县,不足万户的县为小县。到了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则经常派遣朝廷官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亦称“知县事”,简称知县。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也叫县尊,县正堂,俗称亲民官、父母官、“七品芝麻官”。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礼仪原来本是民众的风俗习惯,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出于治理的需要,将其中一部分风俗习惯固定化、程式化、复杂化、神秘化,上升为礼制。

中国古代最讲究国法礼仪,官场上的礼度和称谓,言谈极有分寸,稍不注意就会“失仪”,最轻者也要罚俸,重者还会降级、丢掉官职,甚至判刑。对于县级官员也不例外,对到任、排衙、接印、见官、祈祷、庆贺、诏赦、斋戒、护日月、忌辰记、朝觐、离任等礼仪都有详细、严格之规定。

一、知县到任接印之礼

清代凡经吏部铨选,放任知县的新官,要提前发出谕贴红告示,通知将到任的县署衙门。县衙署接到通知后,礼房经承送着上仪注单,预备好三牲祭礼、灯笼彩盏、车、轿、夫、马,开具新官上任参谒祭拜各项礼节先后,以便秩序举行。同时设好床铺、桌椅、箱架、公案、印垫、印盒、印架,下马宴及三日公应酒席等。

新官到任时,本衙的官吏、僚属、教谕、训导,经承、吏典,生员,当地官宦,豪商大贾,乡绅耆老等,俱要出城到接官亭通接新官进城。进城后,先到城隍庙里斋戒、沐浴、住宿,并将三牲祭礼,各类器物陈设就序。第二天天亮,新官穿朝服祭拜,一跪三叩头。祭毕,从仪门中间甬道入内。在大堂行三跪九叩首礼,谢皇恩毕。入署内宅祭祀灶王神毕,出堂入公座,受拜。

新官接印时,先传谕礼房书吏准备好香案和香纸鞭炮等。知县登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后升大堂暖阁,望北阙拜印,行三跪九叩大礼,升坐大堂,由司印将印信验明,即行交接。知县到任,首先要仔细查阅地界版籍,了解周围村庄疏密。掌握全县山水田土,风俗民情,税粮户口,刑狱案犯,衙役何人妥当,士绅何人开明,兴利除弊;何人横行霸道欺压乡里等情况,便于施政治理。然后张榜安民,晓谕境内军民。

知县到任接印礼之讲究,重在彰显皇恩浩荡,官之显贵,使命之重要。

二、知县排衙之礼

知县到当地衙门后,礼房书史报时辰毕,衙皂将书案抬到知县面前,六房经承吏典拿卯册点卯,先主簿、次县丞、后知县,官吏僚属,人人都要拱手画卯。六房书点卯画押完,于卯簿上大判一“曰”字。呈押完毕,退回各自廨舍换上常服。复来公堂叩见新官。从衙役、皂隶、典吏、经孙、说客、僧官、道官、阴阳生、医官、学官等依次从下到上,都行两拜礼,知县起身而受礼。然后由典史、主簿、县丞等佐贰官参拜,行两拜礼,知县起身拱揖答礼,参拜毕随押公文,检点各项事务。新官将三牲果酒等用来酬谢众官吏,然后传谕县署公规秩序,结束。众人解散堂事。知县进县衙内宅,祭祀土地神,然后准备接印理事。排衙之礼是知县在到任接印过程中的一个程序,从上面表述中可以看出是官场通用的一种公开的到职见面欢迎仪式。

三、知县见官之礼

县官见官的礼节分为同级相见礼和初见长官礼两种。一是同级相见礼。知县官位均等者,宾客至官署时,主人属吏入门通告,开门,宾自中门入,至外堂檐下下车(马)。主人在檐下作揖相迎,宾入厅后,各再相拜。至其座位、进茶、辞退。二是初见长官礼。知县要在辕门外下车(马),自左门入。按次拜见时,知县要身着公服,由主人属下引领,自东阶东堂,并将写有自己职衔、履历的名柬放在各自长官的座案上。然后,知县按次序向长官三作揖,长官离座答揖,知县退下。

四、知县祈祷礼仪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作为一地之父母官,县官可谓公事繁忙,他们除了决讼断辟、征收赋税、宣传教化、赈灾济贫、劝民农桑、课业生徒、祭祀天地等事务,事事皆要亲自示范、操做、引导。因此,祈祷也成了他们的公务内容之一。

县官不仅要为百姓祈雨祈晴,还要祈祷消灾。据民国《内乡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丁未春夏旱至小满节,豆麦均枯,城内花园井水涸。县令蒋念熙率绅民,躬赴石堂山麻衣真人祠,淘潭祈雨已而果降甘霖。”看起来这种祈祷在旧时使用很普遍,且似乎很灵验。

凡遇皇帝、皇后寿诞,元旦(春节)、冬至等节,知县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仪门之内张灯结彩,在大堂正中安奉龙亭,大堂前高台上东西两边设置仪仗。龙亭前设香案。到庆贺这天,天刚亮,众官吏齐集于大堂前的台阶上。鼓三响,如有出使官员在此,引赞者引出使官至露台上,行三跪九叩头礼,礼毕,退于露台之东,西向立。而后,众官依次文东武西,排列整齐,鼓乐奏鸣,众人先行一跪三叩道礼,乐止。引赞再引知县到龙亭前跪下,再行两跪六叩首礼。礼毕撤去龙亭,众官跪送。

每年元旦(實乃今之春节)和皇帝圣寿,加上前后各三天共七天,众官僚属俱穿朝服冠,不理刑名不办公,休假七天示喜庆。正月十五元宵节,加前后各一天共三天,县衙众官吏着朝服冠,休假。

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长官大堂知县
东宇物流办公大堂空间设计
没头脑
青石碑
胜利者
青石碑
刘禹锡从容待逆境
酒店大堂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酒店大堂快题设计
试述北魏宗室担任洛阳京畿长官的情况
唯一的关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