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的建筑业发展非常迅速。在不断发展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推动下,现代建筑顶部在设计功能和空间利用方式上都有了较大的进展;伴随着人类审美观念的演进和建筑设计思潮的变迁,当代建筑的顶部设计已经越来越多地向特色化和区域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在对建筑顶部演进历程和设计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某项目的建筑物顶部设计过程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重点阐述其设计理念和造型特征。
关键词:建筑顶部造型;城市设计;城市天际线;区域风貌
前 言
作为城市地表之一,建筑屋顶对于建筑自身以及城市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来考量建筑顶部的造型,显然与建筑单体设计突出个性的视角不同,它的设计应始终以整个区域设计风格的协调为基础,每一栋建筑最终的成败与否都关系到城市风貌资源的储备及发展。随着当下城市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引导控制日趋科学与理性化,建筑顶部造型也通过与城市设计的配合以及与大环境的互动融合,对场所文脉、时代背景等产生更加生动的投射和反馈,它的出色与否,对建筑本体、场地及区域的长期发展也将产生更为复杂和深远的影响。
1 超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实例
某商务区项目占地面积1.1km2,总建筑面积367万m2,项目建成后主要功能是商务办公、宾馆酒店、高档公寓、商业等。城市设计是整体把握建筑及其场所塑造具体化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践者也通常以一个不同学科间“协调者”的姿态出现,并尝试以更具前瞻性的途径来实现发展的优化。这其中,区域风貌始终是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在该项目中,规划部门严谨遵循城市导则,启动了非常详细的专项学术研究来进行相关设计控制,这一长期的综合研究与协调过程,都为最终形成宏伟别致的区域风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首先,从整体造型构思来说,在城市设计的初期,该区借鉴了澳大利亚悉尼Dr.Mary Booth公园以及美国费城特拉华湾、巴尔的摩内港等地的成功经验,提出近水与亲水、景深与层次的概念,并依此理念设计了“一带三庭”的整体空间模式(如图1所示)。
由南北方向的带状绿地、亲水平台、内湖及彩带岛形成一条滨水带;沿滨河西路设置三个城市“中庭”作为区域内颇具序列特征的公共开放空间,其中的中部中庭包含两个独立地块。从空间效果来看,将城市中庭和生态绿带以一种艺术化与立体化的手法贯穿全局,使区域整体产生了颇为丰富的空间层次感,三个城市中庭也分别赋予了不同的主题,这样就使本身缺乏独特区域风貌的建筑场所具备了别具一格的空间特征,为建筑单体与区域的组合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背景和衬托条件。而要进一步形成打动人心的建筑风貌还需要对城市天际线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作为对建筑单体,尤其是建筑顶部造型设计调控的理性依据。
随后,建设工作进入了专项设计阶段,展开了包括交通规划、地下空间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色彩控制以及城市照明设计五大专项,并创造性地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第二轮城市设计,在这一阶段适时引入了城市天际线及建筑顶部造型研究这一专项,配合各专项设计综合汇总,并结合对天际线的考虑进行更为详细的建筑物顶部造型调控。
2 城市天际线与建筑顶部造型的关联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也就是许多个体印象的叠加。倘若要使一个人在环境中生活游刃有余,这种公众意象是必需的。在一些著名的城市设计案例中,这种城市意象是清晰而明快的,“张弛有度”、“虚实有理”、“高低有序”是理想城市天际线的审美标准。如芝加哥、纽约等著名现代化都市,天空中的建筑轮廓已经在悠长的建设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成为勾绘整个区域风貌重要的视觉特征,具有鲜明标志性的建筑顶部造型便是城市天际线中最重要的点缀及形成立体天际轮廓的关键点。
城市设计处理空间形式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尺度的大小,更在于处理空间形式的方式。阐释建筑顶部造型与城市天际线的形成关联,其实应从非常人性化的尺度来进行研究,也就是当人身处场所之内及周边,在该区域天际线可视的移动过程中,如进入城市的高速公路、江河航道、空中航线等,以及城市的不同高点如高层建筑、观光点等足够欣赏区域风貌的位置来对其进行鉴赏。建筑顶部的造型是否提高了区域辨识度,在满足整体区域造型协调、空间层次丰富的前提下,能否成为该区域的标志性高峰,与临近区域的整体的尺度关系(如图2所示)等都是城市天际线造型的考察标准,也是建筑顶部造型具体化的重要前期工作。
在中央商务区的建筑单体设计启动之前的第一次城市设计中,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来预设这个问题。综合来讲,序列开敞空间已经起到了缓冲高层建筑群压迫感的作用,又为整体空间的立体构成提供了舒缓的基底环境。线性道路景观,以及不同表皮的建筑单体将串联成流动的空间风貌,在此空间造型的基础上,通过城市通道人的视角考察天际线的造型,能够预设有效的城市轮廓,本着韵律、节奏和有序的原则描绘出理想化的区域天际线造型,并能够落实相应的建筑制高点(如图3所示)。
城市设计导则要求沿海河形成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面向水面一侧建筑高度逐渐降低,有利于滨水景观资源的共享。参考黄金分割的比例,规划了一个主峰,两个次峰三座地标建筑,形成城市天际线的三个高点。层层退台式的建筑高度变化,让城市的天际线拥有丰富的纵深变化和更好的视觉效果。在规划中,采用由滨水地区向地块中心高度依次上升的原则,结合退台、架空等设计手法,力图将最好的景深关系体现在方案中(图4、图5)。
通常,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层建筑,往往被称为“地标”。作为城市五大意象元素之一的“地标”,它的作用是从一大堆可能的视觉对象中被挑选出来并突显出一个单独的元素,是一种外部的点状参照物,突出的空间可见性造就了地标,对于这类地标来说,最关键的物质特性就是唯一性,或是某些在周边环境中显出独特、令人难忘的外观。于是,多数情况下,一个独具特色的建筑顶部造型可以衍生为该建筑的形象代表,因为它的轮廓代表着该建筑成为一个永久性的概念,这也是优秀的建筑设计在城市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城市文脉一部分的过程之一。为了能更现实地落实城市天际线的预设,对建筑单体设计提出了建筑顶部造型的类型,这也为后期的具体修改和调整打下了协调基础(图6)。
3 高层建筑顶部造型设计的确定
在该地区整体设计工作之后,项目进入到第二轮城市设计階段,各专项工作开始各自展开实施,并通过交流和汇总工作,完成相互之间的配合调整。在涉及到建筑顶部造型的相关专项中,如交通设计、景观设计和城市色彩等,结合建筑单体的初步设计方案,为实现一步一景的理想区域轮廓线开展了进一步的现实模拟,这包括汇总地块和建筑方案、绘制整体的区域建筑风貌图、在交通设计与景观设计相互整合的基础上,在重要道路进行天际线的人视角模拟,建筑色彩的赋予以及建筑方案的深化设计等工作,都为理想化的区域天际线形成垫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也为建筑顶部造型的具体落实提供了更为全面理性化的科学依据。在交通专项与景观专项的配合研究中,在人行视角下置入阶段性建筑方案进行城市天际线的现实模拟演示,在中心景观大道及生活景观通道的视角模拟中,建筑顶部造型的具体效果在其中非常直观地展示出来,并形成整体建筑风貌的阶段性轮廓。
在城市色彩专项中,不同的区域及建筑体量给予了不同的色彩定位,也从侧面影响着最终的城市风貌形成效果及建筑顶部造型的最终确定。在进行这些综合性工作的过程中,项目统筹人员依照地块顺序来汇总建筑顶部造型的修改意见,并制定更为具体的指导方案来推进建筑顶部造型的详细修改工作,各个单体建筑的顶部设计,严格依照区域整体的预设轮廓完成设计和方案修改,以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区域景观文化。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工程和整个建筑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建筑作为区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形式表达方式,必须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在我国当今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应特别关注新建筑、新景观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作为建筑外在表达关键形式之一的顶部造型,在具体设计中应恰当处理形体、符号、尺度、颜色和气质这五个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传统文化和先进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小嘉.当代建筑屋顶造型表现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2]李琦.建筑顶部设计初探[J].建筑知识,2002(2).
[3]任州.高层建筑与城市空间造型的整合——析高层建筑体形设计方法[J].建筑科学,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