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东郊气象新,萧萧清吹爽衣巾

2014-04-29 02:16王玥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

王玥

【摘 要】音乐评论家杨燕迪先生撰写《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借由评论自己所写的《琴声中的朝圣》一文,分析了音乐评论界中学术与感官的矛盾冲突,并从音乐本体和个人情感等方面描述了音乐评论的本质。本文拟从音乐评论中常见的理性与感性认知之争出发,揭示《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一文在评论取向和艺术内涵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评论;杨燕迪;音乐评论实践;方法论

音乐之所以难能可贵而又光彩迷人,不仅仅是因为她有着永恒不褪色的魅力,更多的是因为她代表着人类思想与情感的升华,精神与意志的闪耀。i音乐评论作为针对音乐生活的评价性的文学形式,结合了音乐学、社会学、文学、哲学、美学等或单纯或综合的眼光,常常自身带有着鲜明的个体性印记,更多倾向于作品的演奏技巧与艺术内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乐评本身所带有的主观审视性,造成这种文体在行文论事时不可避免的糅杂进作者的专业偏好和学术情感;另一方面,乐评者撰写评论时,过多的拘泥于音乐作品的艺术高度,忽视乐评本身的文学价值。这种现象在乐评界早已司空见惯,学者在乐评中注重学术价值远高于感官效果,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音乐评论家杨燕迪先生在他的文章《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中,借由评判自己的乐评《琴声中的朝圣》,进而对乐评界的这种现状进行了反思,为音乐评论界带来一缕清爽的新风。

一位伟大的音乐评论家,一方面应当不单单只懂得把握音乐理论和节奏曲式,更必须对音乐中体现的精神层面和感性思考加以分析和解剖,这要求他们对音乐之外的领域也有着极为深刻并且广博的认识,比如历史和文学,评论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并推及到作品产生过的历史意义。只有把产生作品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楚了,才能将作品的历史意义评论清楚。另一方面,那些懂得用很高超的文字技巧的音乐评论家们,他们对文字驾驭能力和技巧性比他人更敏感,更懂得如何表现,有时甚至会沉沦于这种文字使用的快感之中,将音乐评论变成了一种文字表演,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弱化了原本的音乐地位。

正如《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的作者杨燕迪在文中所述:“在汉语世界的音乐文字中,存在着两种我个人不敢苟同的处理音乐作品的叙述方式。”ii这里谈到的音乐评论中的“左倾”和“右倾”现象,实际上归根结底,是理性与感性认知上极端式的矛盾冲突,它们自然是不可取的,音乐评论要求诗化的境界,是黄昏,黎明;是阴暗,光影,也是卓越,他们需要实际的感觉,当然不可离实际太近,太近便失去音乐的魅力,也没有想象舒展的余地,要求我们必须用整个心灵去浸润,感受音乐的那份纯粹。做一个真正的对音乐进行文字还原的评论家,其最高的目的是重现音乐的美丽。但评论必须建筑在音乐的基础之上。不应抛开内容谈形式,更不应抛开形式谈内容,艺术的成就是统一和谐和完整。然而做到这一点很非常难得的,需要评论家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需要高深的专业音乐知识和文化积淀。就拿耳朵来说,真正的音乐评论家就应该有一付“天耳通”式的耳朵,能够听人籁,听地籁,听天籁,能够倾听大地的呼吸,欣赏高天的流云,聆听大海浪涛的涨落,那都是绝妙的自然音乐。iii还要能够倾听人们心脏跳动的声息,倾听民间疾苦的呼声……慧耳所闻,能够穿透音响的层面而直逼文化的奥秘。

杨在评论陈宏宽演奏莫扎特《a小调回旋曲》时,写到“主题是清冷的色调,节制的口吻,‘欲说还休。iv两个插部中,或是传来一丝温暖的慰藉,或是恍惚回到往年的嬉戏。”这样的描述性文字为文章增色不少,充满感性的表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读者也能够身临其境,作者也认为这样的表述既诠释了主观的感受,也交代了音乐的客观结构,这是音乐评论最本真最动人的地方,他运用诗一般鲜活的语言以及较高的理论水平向人们还原了音乐会现场震撼的听觉盛宴。

作者在文中提到:“我冒险仅凭一场音乐会的印象就对这位钢琴家进行了演奏风格上的判断和总结,甚至大胆涉足了包含其中的某些东方审美观念的解释。显然,这完全是基于直觉的猜测和感性的判断。评论家可能会发生错误,但这是评论家应尽的义务。”作为评论家,敏锐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听眾不能很迅速准确地感受到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评论家的观点也许不一定是正确,但正如作者所说,只要能自圆其说,依然会有它的价值,依然能够为听众服务。

在原文中作者还说道:“在笔者以往针对中国当代作曲家和作品进行现场评论时,也基本依靠自己的独立感受。即便笔者和这些作曲家熟识,我在写作评论时依然避免受到他们的直接影响,希望保持评论和评论家的某种独立品格”;“我再次冒犯了一般音乐评论的‘行规,即音乐评论一般只谈论艺术上的形式创新和技巧成就,而避免触及艺术之外的道德内涵和伦理教化。”

自觉而自为的艺术家会竭力不受外界固定信息的干扰,做到以艺术作为第一感知来完成作品。《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一文的作者,用评论对象音乐家的作品作为自身创作的先验材料,反复聆听唱片曲目,仔细比较演奏版本,从文中“例如大钢琴家拉多鲁普,获得很高评价的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听下来就不如陈的演奏更富于推动力。相比陈的演奏鲁普的感觉较为笨重,速度稍慢,缺少陈的那种紧迫感。”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明了其音乐评论创造的纯粹性和客观性。音乐评论不同于艺术研究,它是一种音乐表达者在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杨真正做到了把音乐作为创作的兴奋剂,并且在理想的状态里赋予其评论作品一些普遍和独特的成分,他没有被某些权威所影响,而且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判断,很客观的给出评论,发表独特的观点。

如原文作者所说,所谓“艺术之外的道德内涵和伦理教化”v的融入绝不是一种简单虚妄和矫饰的重现,而是真诚,艺术上的真诚,灵魂上的诚净,抛弃文学之文学,艺术唯艺术的机械死角,音乐评论的激情渐趋专情,并恰当地以这种方式来表现或再现而非单一靠语境顺推或昙花的灵感来描写。因为音乐评论中所谓灵感不是写作本身而是一句话或具象偶感的刺激和引发,而是走出文字,由音乐带来的氛围和哲学意境上的某个点促使思考叠出,经由长时间的蕴藉将美丽的片段化成整个和谐。

人们常常抱怨中国的乐评距离老百姓太远,不够贴近生活,学院式的音乐评论侧重于专业的文字,常常晦涩难懂,对社会音乐生活介入不够。而“非专业人士”的评论又太过感性,注重花絮描写,缺乏专业的视角和批评的立场。因此音乐评论要注重时代性,要“近距离观察”,进步的评论能够培养大众的音乐审美和审美趣味,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艺术观点,杨的文字恰恰是“接地气”的,敢于说真话,有独立的观点,文中的修辞确实夸张,如“令人窒息”、“令人昏厥”“夺人魂魄”,但这正是他对现场演奏最直观的感受,是那么的如痴如醉,这些词语高频率的出现又加强了音乐的紧张感。作为评论家不能人云亦云,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一个听众的角度对音乐会进行客观的评价。杨很清楚的道出了自己写这篇乐评的初衷,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释放,从听众的角度写乐评,没有以往评论家大篇幅的谱例,技术性的文字,取而代之的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

从读音乐评论,到评价音乐评论,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有一点却是越来越明确的:乐评的随机性与原则性,不应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或者说“原则”层面,而是“音乐评论的写作,其真正的意旨对象并不是被评论的音乐家本人,而是音乐的接受者——具有文化兴趣的、范围更为广阔的观众和听者”。音乐评论的语言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不要将原本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和概念化,在这一点上,感谢《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一文,打破固守自封,给中国音乐评论带来一股新风,却正是“小雨东郊气象新,萧萧清吹爽衣巾”。

注释:

i 但秀芳.浅议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J].音乐时空,2013(14):39-42.

ii 杨燕迪.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 从陈宏宽独奏会乐评谈起[J].音乐爱好者,2005(7):17-20.

iii 李媛.浅谈如何欣赏音乐理论中的音乐要素[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2):49-52.

iv 杨燕迪.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論札记 从陈宏宽独奏会乐评谈起[J].音乐爱好者,2005(7):17-20.

v 刘健.从“能量”角度试探音乐在时空中的展衍态势[D].上海音乐学院,2013.

【参考文献】

[1]杨燕迪.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J].音乐爱好者,2005(3).

[2]杨燕迪.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J].音乐爱好者,2005(7).

[3]杨燕迪.再谈贝多芬作品106的速度处理——回应朱贤杰先生的质疑[J].钢琴艺术,2005(12).

[4]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3:1.

[5]邵奇青.中国乐评人手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6]梁茂春.音乐学基础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326-327.

猜你喜欢
方法论
爆款方法论 属于奥迪A6L的豪华哲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回应型行政审判的方法论指引
每个读书人,都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舆论引导“时、度、效”方法论研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