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译本《红楼梦》的语言研究

2014-04-29 01:10:38杜淑萍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4年3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名著红楼梦

杜淑萍

摘要:《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藏宝箱”,囊括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分析,略述文学翻译应灵活运用语言。

關键词:《红楼梦》 文学语言 名著

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的确,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总要以语言为载体来塑造形象,反映现实。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艺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而小说《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深刻思想主题正是借助完美的文学语言来表现的。《红楼梦》的语言具有修辞之美、纯真之美和个性之美,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艺术的顶峰。

一、修辞凸显语言材料自身的文化价值

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词,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多种表达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红楼梦》的语言就很好地运用了双关、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与内容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新颖、多变、丰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给人以美的享受。

双关就是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小说中的谐音双关极多,这些双关都具有某种暗示作用,特别是人名最为显著,暗含了人物的命运。如,贾府的四位小姐分别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将每个名字的前一字相连,音同“原应叹惜”,暗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再如“甄英莲”意为“真应怜”,“王仁”意为“忘仁”,“娇杏”意为“侥幸”,“霍启”意为“祸起”。除了人名,还有一些地名也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如开篇写石头所处地为“无稽崖青埂峰”,“无稽崖”为“无稽之谈”之意,“青埂”意同“情根”,可知此故事与情有关。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从而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小说中的比喻多不可数,这些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对书中人物有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人物对话中的比喻,极富创造性。如第十九回:“袭人道: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禄蠹。”蠹,是蛀虫。禄蠹,即追名逐利的蛀虫。此是借喻,借虫喻人,对热衷功名、追逐利欲的贾雨村之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又如第七十七回:“他这一下去,就同一盆才抽出来的嫩箭兰花送到猪窝里去一般。”这是晴雯被逐后,宝玉对袭人说的一段话。他将晴雯比喻成兰花,而且是“才抽出来的嫩箭兰花”,极言其非常鲜嫩,美丽可爱。若只用兰花作比就显平庸了。不仅如此,还将这兰花与“猪窝”相连结,美丑相形,对比鲜明,这就更加突出了晴雯命运的凄惨。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将一物借来代替另一物出现。通俗地说,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陈述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之。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使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红楼梦》第二回写道:“一落胎胞,嘴里便衔出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宝玉。”宝玉本是人身上可佩戴的装饰物,作者抓住宝石玉器的特征,令笔下的人物以此来代称贾宝玉,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在《红楼梦》第七回中,宝玉“乃自思道:……我虽比他尊贵,但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真把人荼毒了。”这里的“富贵”很显然是借代其所标志的生活状况。

二、文学作品应尊重原文的“文学性”

优秀的作家每一个字句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文学作品与报刊杂志上的故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用诗学语言、关注作品的结构安排。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也是一个玩味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所以文学作品仿佛一幅画、一段音乐那样,是要来欣赏的。作家通过诗学语言、文学构思等形式增加了感知过程的难度和长度,也同时增加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可读性,这是文学作品所谓“文学性”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作家每一个字句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正如霍克斯在其《红楼梦》英译本的导言中写道:“我敢假定小说(《红楼梦》)中的每一处都有其作用,必须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处理,我恪守的一条原则是要把一切都翻译出来……”他的这一原则被已故著名学者周珏良称为“足译”。“足”有完全、完美之意。“原文的一切”不仅包括原文的语义内容,还包括原文的交际信息、文化内容、作品风格、文学意义、文学效果等更深层次的概念。“足译”作为译者的目标和态度,要求译者不仅忠实于原文形式上的内容,而且应忠实于原文所蕴藏的内涵。一部文学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翻译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像《红楼梦》这样一部富含文化信息的巨著则更应如此。王东风先生还指出:作家的语言选择是诗学取向,译家的语言选择是信息取向,结果造成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因此,笔者认为,文学翻译不应仅仅以传达信息为目的,文学翻译的“忠”与“不忠”还应看译文是否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学性”。

以“交际”为目的的霍克斯在翻译时不可避免地有“过译”之嫌《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工程竣工,贾政率领众人赏园并为之题名,其中提到了“杏花村”这一典故:

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

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之意。”

杨宪益在翻译此段文字时直引“Apricot Village”,没有过多的解释,而霍可斯在译出“Apricot Village”之后,又有以下一段文字:

To a village far off in the apricot trees,…“The Hopeful Sign”,echoed the literary gentlemen admiringly,‘Very good! The hidden allusion to“Apricot Village” is most ingenious!

前一段文字是霍克斯加入的一段解释,尽管行文非常流畅,毫无累赘感,不仅译出了“杏花村”之典故,也很容易被西方人所理解,仍有“过译”之嫌。其“过译”之嫌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所加文字为原文所无;第二,失去了原文的耐读性,虽然“杏花村”之典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很生疏。但译文中第二处加了“allusion”一词,点出“杏花村”乃一典故。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可通过加注的方式,将杜牧的诗介绍给读者,这样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一典故,又可以较好地保留原文的审美过程增强读者的美的感受。

综上所述,忠实原文是语言翻译的基本要求。文学不同于一般的语言行为,文学语言是带有强烈的情感意志的文字,具有独特的审美或诗学功能。文学语言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有所不同,“忠实”在原文中并非只是要求传达语言表层的含义,更重要的还在于是否传达了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涵义,如:作者的情感、原语的文化,甚至更高层次上的作者的风格以及作品的文学性等。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力求“忠实”,不“过”,不“欠”,只有找到了表层与深层的契合点才能做到“忠实原文”。语

参考文献

[1]浦安迪.《西游记》和《红楼梦》中的寓意[A].《红楼梦》研究集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赵丽娟.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J].语文建设,2013(06).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名著红楼梦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名家名作(2022年24期)2022-02-23 07:58:56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北方文学(2019年18期)2019-07-25 04:41:47
国外名刊名著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