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抓住机遇,必须及时行动

2014-04-29 00:44马化腾
讲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机遇微信

作为创业者,我今天的一切完全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我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很专注,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1984年,读初二的我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刚刚开放,确实是创业的热土和窗口,从此我就在这片热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读大学时,我从编写软件程序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乐趣。我发现自己面对网络是如此兴奋,网络使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些朋友甚至现在还是我重要的合作者。

毕业后,我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作。1998年,我看到了基于Windows系统的ICQ演示,这引起了我的灵感,我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启动资金来自于我以前的炒股所得。经过3个月的开发后,我们开发的OICQ系统终于可以上市,此后更名为QQ。我们曾经考虑以60万元将它出售,不过,幸亏将它留了下来,因为我渐渐地发现做互联网并不是纯粹掘金。

创业之初,互联网产业在中国正处在蓬勃初期,环境没有现在这么好,获得风险投资的机会刚刚开始有,但机会很小。我们也曾面临很大困难,互联网泡沫破灭、资金融资困难以及投资等问题,对我们压力非常大,渡过难关后,我们的心态就是得低调一点,把问题想得严重一点,以防有什么变化,如果看到形势变好,我们会慢慢走快一点。

创业初期,我没具体想过要做成什么样。我只是想有机会就去做,发挥所长,也能有点回报。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70%。但是2001年之后主要靠自己,靠对用户价值的挖掘与尊重。其实创业期间不幸的事情也挺多的,就是要自己去扛、自己想办法。

跨过草创期后,我发现,一种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和持久的经营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长远。于是我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多次修改商业计划书,就是为了使公司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2004年6月,我们在香港上市,这使得我们获得了稳定的资本支持。

回顧自己的经历,可以说,作为创业者,我今天的一切完全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创业的机遇很重要,我能够得到这么好的一个机遇很幸运。我明白,包括现在和未来还会有很多新的机遇涌现,但能不能真正去把握好这些机遇,关键还是靠人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因素,大部分的成绩都取决于外界时代的因素,很多机遇是时代赋予的,这方面我们觉得自己很幸运,所以更加不能浪费这个机会,应该做得更多,而不能说你现在得到的是自然而然的,别人打不赢你。我一直都会很担心,不会觉得自己很强。

柯达发明了数码相机,但为了卖胶卷,却希望数码相机被越晚发现越好,结果它输了。再比如诺基亚与黑莓,你想象不到诺基亚倒得这么快,它的市值曾经高达2000亿欧元,最后以很低的价格卖掉手机部分。黑莓市场最高时超过600亿美元,现在40亿美元还卖不掉。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血淋淋的案例,它们是巨人时,我们还是小弟弟。

我们看到,巨人稍微没有跟上形势,就可能倒下。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我们公司虽然现在市值很高,但大家,特别是我一定得保持忧患意识,要多多思考。

很多领域我们进入得太晚了,但是不做的话过两年会更难,花10倍的精力和资本来做都更难做起来

现在我感觉最大的危机是:中国互联网慢慢成熟以后,怎样随着年轻用户群的成长,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服务。很多领域我们进入得太晚了,包括搜索和电子商务。但是不做的话过两年会更难,花10倍的精力和资本来做都更难做起来。

我一直在想,所有网民会慢慢成熟,几年后会有一个拐点,你的服务怎么慢慢转变?看我们怎么迈过这个坎。邮件、电子商务、搜索——这种提高生产力效率、真正解决商务上的问题的需求,怎么样才能真正落实下去?在这个方面,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们应努力实现开放和分享。

记得阿里巴巴有一个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如果按这个比喻来类推,我就希望天下没有被埋没的才能。就像我们可以通过开放平台,让每个企业,甚至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价值贡献者,并且从中获益。我觉得只有把人的价值释放出来,产业升级才会发生,稳定的社会结构才会出现,这是中国互联网应该能做出的贡献。

但是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用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愿意将它理解为一种能力;分享也不只是一个愿景,更多的是要求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能执行分享和共享。

所以,在我们自身的能量和能力还没有到一个更高水平的情况下,或者说很多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时候空谈开放、分享,只能是对人对己都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们提出了半年时间的转型期,我们期待这将是一次慎重、彻底、完整的转型。

开放和共享不仅仅是我们公司应该负起的社会责任,更是我们拥抱未来的方式。

你永远不会知道有什么东西会突然发展起来,为了不丧失机会,很多尝试都必须做

变革的潮流来了,人人都知道要变。然而,该怎么变?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冲突,或者说基因好像不适应等等。坦白地讲,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者说现在应该改变什么,可能十年以后再回头看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但现在往往是人在其中没有切肤之痛,很难放弃自己的现有利益而去改变。

换个思路,怎么样能够给自己“多一个准备”?比如你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项目,效果如何?不知道。但我的看法是:不妨尝试起来,因为你不做的话,你的对手一定会做,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就像我们当时微信推出来的时候,手机QQ部门是反对的。虽然他们也看到方向了,他甚至也有一个团队已经在做一个类似的产品,其实两个团队都在做,只是最后谁先跑出来、先受欢迎了,就用谁的软件,最后是微信出来了。

我记得我们刚推出的时候,第一个版本是没有做通讯录匹配的,当时运营商说你做了那个就触碰红线了,不许做。好吧,不给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简版的QQ,大家用着没意思,这个东西不就是阉割版QQ吗?后来开始出现竞争了,国内已经好几家出来了,我说不行,不管怎么样,通讯录一定要加入。第二个版本是加语音对讲,原来没有这个功能,用户觉得没意思,直到加入语音对讲以后,微信用户量瞬间就上去了。这个是很高端的科技吗?不是,多年前我们在PC上就做过这个尝试,做完之后没人用把它摘掉了。现在反而能用在移动互联网上,和手机结合,广受欢迎。所以说,有时考虑太多、顾忌太多,没用。先埋头做起来,自然就能看到成果。

微信的成功,其实就是所谓的颠覆——让你之前的产品和服务受到很大的挑战。

我们过去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比如搜索,我们的团队就完全照着百度,人家有什么我们有什么,就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我们电子商务原来的团队是照淘宝做,做来做去,越做越没希望。这也给了我们启发:未来打败微信的肯定不会是微信,而是另外的更好玩的新东西。你永远不会知道有什么东西会突然发展起来。为了抓住机遇,我们要及时决策、及时行动,很多尝试都必须做。

(摘编虎嗅网、比特网、《国际先驱导报》2011年1月7日、经济观察网、中国企业家网、中国经济网)

讲者简介

马化腾:生于1971年,

著名企业家、软件工程师,

腾讯公司创始人,现任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旗下的QQ、微信为当前最热门的网络社交工具。

猜你喜欢
机遇微信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你看到的是问题,我看到的是机遇
用科技创造机遇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