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基层市场社区体系理论

2014-04-29 19:49:56汪亚军
2014年33期
关键词:基层理论社区

作者简介:汪亚军(1986.09-),男,安徽安庆,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

摘要: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著作的大量翻译,国外研究中国的相关作品丰富了国人了解世界中国学的进展情况,从而也对自身的定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施坚雅通过运用市场理论对我国的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做了很深入的考察,然后总结写出了《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这本书籍,其中主要讲述了我国农村存在的市场形态、相关功能、市场结构以及在过程中不断变迁等,最后很重视对现实指导意义和别具一格的完整理论体系,本文将从基层市场的社区体系理论介绍入手,着重分析了施氏市场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优越性,最后对施坚雅的基层市场理论的做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基层市场;社区体系;施坚雅;中国农村肇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著作的大量翻译,国外研究中国的相关作品丰富了国人了解世界及国外中国学的进展情况,从而也对自身的定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研究国外中国学目的在于我们自身的现代化建设,从而“了解别人的了解”,为我们从“他者”那里获取真实的自我,为现代化建设“量身”打造解决问题的方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学家施坚雅研究了我国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的历史变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并把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环境学、人口统计学等多种跟人文社会科学息息相关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共同研究诞生了一个新的理论模式,被大家统成为“施坚雅模式”,在该方法理论中针对我国传统经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对特有的经济特质作了解释,也是一次比较全面的介绍我国经济形态的著作,在所有西方中国学中影响较大。大多数美国学者都是从我国农村或城市的市场体系和城市等级结构出现的问题来分析,相对角度较窄,分析逐渐模糊化,施坚雅跳出这个思维模式,结合与之相关联的学科,以中国四川的农村社会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层层剥离,最终总结出了一些具有理论性或经验性的结论。本文简要谈一下施坚雅教授关于中国农村基层市场社区体系理论的内涵,分析了基层市场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优缺点并作出自己的总结思考。

一、关于基层市场的社区体系

半个世纪前,美国著名汉学家施坚雅教授发表了三篇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市场的经典研究著作,后来汇编成册了书籍《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这边书主要是美国中国学家施坚雅根据其原先在四川调查的成果以及从事研究工作十多年的积累而成。在该书中总共写了三部分内容,一是从静态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农村市场,论述了我国传统市场常见的三种形式和根据集期来安排的规律,写得比较细致,也对当时的农村市场空间和经济体系做了概括,最终站在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市场所起到的作用,为西方国家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则分别对建国前后中国农村市场的传统变迁和现代变革(1949年—1964年)动态的描述和初步分析。在这本书中,施坚雅提出了市场层级理论、农村集市集期排列规律理论、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也称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等,这样比较系统的总结出了中国农村市场在市场和结构上面作出了分析,最终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国市场社区体系理论”。

施坚雅提出,市场在我国当时的社会分布比较广泛,遍布于大江南北,而且整个数量非常庞大,从从村到城市,从集市到都市,更为甚者分布在每一个地方中的农村家庭都可以至少进入一个或几个市场。市场,对于当时的农村来讲,是大家用来交换产品或劳务的地方,这种产品或劳务相互补充,相互需求,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需求的服务或产品,是大家必不可少的,基于这种市场,施坚雅统称为“基层市场”或“标准市场”,这种市场是用来满足农民利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西方国家的人们了解到这种市场是农民把自己暂不需要的农产品拿到市集上进行销售,换去金钱去购买其他产品或购买土地,继续扩大产品。在这种基础市场中还可以发現分布在市集之外的还有村庄这种小“市场”存在,它在地域面积还是在交易平台都相对较小,大多都是附近的农村的农民在这里相互交换产品,没有为标准市场提供难得的服务或劳务输出,很多相关需要的必需品都难以看到,在职能设置上不太健全,有些是市场没有的,相对于边缘化的这种小市仍然很重要,级别低,市场有限,大家称为“初级市场”。施教授的把这种最低层次的市场称为基层市场,它上面还有两层市场,一个是“中间市场”,一个是“中心市场”。市场的分布是使得在任何一个市场区域内条件最不利的村民,与任何其他区域内最不利的村民相比,其不利之处不多也不少,每个市场区域内最不利的村民距市场的距离达到最低限度。

在基层市场社区中,农民基本上完成了他要完成的所有活动,在这市场社区中,区域内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共同体。施坚雅提出过,我国农村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在边界上不是因为他住在存在的边缘或中心而发生改变,这种范围上是不会影响的,但是他所处于的基层市场有多大,容纳多少交易,这个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市场区域边界的大小决定着结果,后来这个区域就成为了大家现在知道的“基层市场社区”。在这个基层区域市场里,人口众多还是稀少都相互影响着,施教授分析得出它们是负相关关系,在这种基层市场社区里,各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商家,买家等都相互影响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并衍生出大家不断关注的焦点,而农民跟他所居住的市场区域以外的人和市场发生交往活动非常少,很多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区域里活动着,如果没有必要是不会踏出自己区域的脚步,这样各个市场之间相对封闭,也因此不同的区域市场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这是大家一起生活而得出的。最后,这种基层市场看起来是小商家跟农民之间发生交易的区域,也是小商家跟区域之外的市场发生交易的重要重心。

二、施氏市场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优点与缺陷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包括市场和中心地、周期性和集期、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市场结构、作为社会体系的市场结构、传统变化、现代变革、与原有农村市场模式的关系、市场共同体与农村人民公社共三部分八节,分别对中国传统农村市场的静态分析和建国前后中国农村市场的传统变迁和现代变革动态的描述和初步分析。

在书中施坚雅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形态、功能、结构及变迁等理论层面的研究,提出了市场层级理论、农村集市集期排列规律理论、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也称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等三大理论,对丰富完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我们研究我国农村市场有着极大帮助。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社区模式,力图借助这个平台市场连接上、下一级市场,它这个中间枢纽功能能够打破宏观跟微观,经济和社会,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隔阂,在研究基层市场体系的过程中能清晰发现农村、农民、农业这三个维度四面散开,逐渐开拓开来,把村庄与村庄,村庄与市场,村庄与国家连接成一个整体,从理论上总结出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这样一种普遍原理,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和思维方式上的技巧,具有一般人类学著作所无法达到的优越性。

施坚雅教授在书没有直接花章节来论述国家跟农村政治间的相互直接关系,但是承认这种社会市场体系在连接农村跟国家,农民与商人之间的间接关系。施坚雅说道,在最底层的基础市场是因为农民而组织起来的,但是却没能由农村控制,而是当时的乡绅控制,乡绅背后还有其他人,这样诞生出一条相互影响着的链条:农民——商人——地方官员——上层官员。这里指出的地方官员是在当地有控制力的富裕家庭,影响这大家的生产要素,因为他们拥有资源,他们才能把农民、商人和上层官员连接起来,发挥着媒介作用,同时商人又是连接农民与地方官员的中介,商人和地方官员共同影响着村庄和跟农民息息相关的社会机构。施坚雅教授通过对基层市场中社会结构体系的考察,认识到地方上层跟商人等实际控制着农村基础市场,上层官员又用这种基层市场中的人、物来连接国家,这里的基层市场不仅是地方政治的核心还是连接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媒体。村落与国家通过基层市场社区中的小商人和地主等地方上层人物连接起来,尝试打通乡村与国家的断层,建构了村落与国家的连接。从方法论层面讲,在村落中看到了国家,在国家中有了村庄。

施坚雅市场理论在学术界可以说影响巨大,在国外中国学研究可以说开了先河,但是其理论缺陷也在所难免。首先,正如他自己在后来的著作中补充的一样,他没有就中国各地区做差别性分析,弥补市場理论的巨区应运而生。施氏将研究的视角措行政单位村庄抽离到基层市场,那么村庄内部的社会关系无法得到体现,深层次的社会结构特征亦无法得到呈现。要知道在中国这种科层制特别是封建家长制森严的国度里,社会关系和政治权利结构在村民社会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小传统”社会中根本性存在。通过市场层级将这种关系对接起来,似乎不能很好的展现个案与整体、特殊和一般、微观与宏观、村落和国家对立统一的关系。以基层市场来连接村庄与国家似乎无法发现国家对村庄的影响,也无法找到村庄对国家反应,国家权力和政策实施过程仅仅通过市场调节无法展现和谐乡村社会的建构路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与民主专制制度更是无法得到体现。

三、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思考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第一部分是对中国传统农村市场的静态分析,第二、三部分则是对市场共同体动态的描述。特别注意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商品流通的方式与以前农村市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集体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过去的自然体系特别是基层市场的社区体系相一致这一部分,是专论新中国成立后的商品流通方式和市场共同体关系问题,属于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论证部分,即1949年以来大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共产主义制度下市场社区的命运如何的问题。在施坚雅另一部著作《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提出了他的另一个著名理论:巨区理论。即进行城市化研究时应把中国农区分为几个大区,并以此来解释基层市场社区体系理论的不足。不论施坚雅提出的具体的分区是否合理,这个观点本身应该说是极有见地的。以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社会经济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国家,无论是研究城市化问题还是其他问题,把整个中国作为单位,或以省份等行政区作为研究单位,都是不相宜的。然而,尽管施坚雅的市场理论是他的城市化理论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础,尽管正是他本人在进行中国城市化研究时提出了分区观点,而且认为地区间只有脆弱的联系,每个地区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周期,有自己的节奏。尽管他的分析框架本身就提供了多种可能的模式,他研究中国农村市场时却仅仅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把这一种模式应用到了全中国。施坚雅的理论看起来既符合又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历史实际,给人一种矛盾的印象,可不可能这是其中一个因素呢? 历史是在时空中变幻的,是否有可能在中国的不同区域,市场结构按照施坚雅的理论抽象后,分别适合于六边形模型的不同模式?是否有可能,一个地区的市场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按照施坚雅的说法,经过一次密集循环过程,达到新的稳定平衡。没有保留原有的模式,而是由一种模式变形成为另一种模式?

从民国时期的变革到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的集体化扩张,其实都是在论述国家权力对农村的内卷化的过程。传统市场只有在最高级系统的边缘才与政治权力擦边,因此在传统市场,国家权力对农村社会的渗透是微乎其微的,相比之下,建国之后共产党则站到了原始形态的对立面,将原本的市场区域改造得支离破碎,试图将国家的权力意志伸展到农村的细枝末节。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下,我们很容易发现传统市场之下的农村实际上是一个自组织性很强的社会。在西方话语体系之下,中国因为缺乏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的土壤而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公民社会的国家,而在施坚雅的传统市场描述和变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公民社会形态的蛛丝马迹,这些迹象在农村而不在城市,这是同西方完全倒置的一种的现象。西方的公民社会主要根植于城市,在政府之外形成城市的中间组织。而反观中国基层市场,同样也是一个自愿组织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面形成有各种各样自由构建的中间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在政府权力之构成了井然有序的自我管理体制。

不过,施坚雅教授身为西方学者,在学识上非常强,但是对于远在中国的农村市场还是无法详细研究清楚,在这本书中论述的基层市场社区共同理论也不是非常完美,得正式其中存在的缺陷。但是值得一提的是施坚雅在过程中做了想尽的考察,不仅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还亲自来到四川地区实地进行调查,他的这种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影响着所有的研究学者,是一个好榜样。因此在以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投入其中,未来的学者将会继续改善施坚雅教授的基层市场社区理论,从而形成更科学的研究范式。(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G.William 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Part 1,2,3,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4,No.1-3(1964-1965);

[2]G.William Skinner,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尤文登,别具一格的施坚雅模式: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思想战线》,1993;

[4]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北京《近代史研究》,2004;

[5]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导师:朱政惠),2003;

[6]邓大才,超越村庄的四种范式:方法论视角——以施坚雅、弗里德曼、黄宗智、杜赞奇为例,北京:《社会科学研究》,2010;

[7]网络(http://www.xchen.com.cn/dyjy/jysslw/446971.html),2012.

猜你喜欢
基层理论社区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