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雅
摘 要:《静静的顿河》里的格里高力和《白鹿原》里的黑娃是这两部作品中人生经历最为曲折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人生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结合心理学理论分析二者悲剧人生的原因。通过对比,为重新认识这两部作品提供新的角度和阐释的可能性,使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意义得以扩大并延伸。
关键词:格里高力;黑娃;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1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作品以顿河两岸哥萨克为主人公,讲述了1912年到1922年发生在前苏联的诸多重大事件。《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白、鹿两家在五十年变迁过程中明争暗斗的曲折故事。作为两部作品里的主人公,格里高力和黑娃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参加革命,当过土匪,都曾为爱私奔,又另娶她人,都曾离开家乡,最后又回归故土。两个人物的一生都充满悲剧色彩,而导致二者悲剧性的原因却有很大不同。
格里高力出生在顿河两岸哥萨克族的富裕家庭里,完全继承了哥萨克传统的群体性格,同时又具有独立不羁的气质和刚直孤傲的秉性。他“生着同父亲一样的鹰钩鼻子,在微微上挑的眼眶里,嵌着一对热情的扁桃形蓝眼睛,高高的颧骨上紧紧绷着一层棕红色皮肤。格里高力也和父亲一样有点儿驼背,甚至笑起来也和父亲一样粗犷。”【1】6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对“优越感”有过这样的描述:“我疯狂的所在,只有一点,那就是我对优越地位的解释。”格里高力行为不羁,个性潇洒,体现出他对自己哥萨克血统的骄傲
小说里有这样一段:
“小心点儿,别忘了,要不然,从今天起就不准出去玩。不准离开家门一步。就这样!
……
格里高力咬紧嘴唇,跟着父亲后面走着。“爹,随你怎样发狠,你就是把我的腿拴起来,我今天也要出去玩。”他一面拿眼睛恶狠狠地盯住父亲那扁平的后脑勺,一面想。” 【1】11
由此可以看出格里高力对专断的威胁极其反感,他蔑视规矩,拒绝接受强制命令,正是他叛逆的体现。
此外格里高力酗酒嬉闹,在马背上调戏女邻居,追求有夫之妇,任凭闲话传遍整个村庄,他为爱私奔,又参加革命,在革命军队中不断变化角色。格里高力就是哥萨克民族的一匹野马,没有人能够驯服他。
《白鹿原》里的黑娃是长工鹿三的儿子。从小黑娃就意识到自己身份卑微,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使他感到自卑和羞辱。“他明明知道白嘉轩对他好却总是畏惧,或者可以说,白家对他越好,他越是反感,他受人恩惠的羞辱感就越强烈,就越是想逃离任人摆布的屈辱境地。”【2】
黑娃儿时曾吃过一次冰糖,他对那种“无可比拟的甜滋滋”的感觉印象极其深刻,“冰糖给黑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好而又痛苦的向往和记忆”,“黑娃悲哀地扭开脸,忽然跳起来说:‘我将来挣下钱,先买狗日的一口袋冰糖。”在成為土匪之后,黑娃得到了一桶冰糖,他“猛然颤栗了一下”,“解开裤带掏出生殖器,往那装满冰糖的洋铁桶里浇了一泡尿。”【3】71这种近乎病态的反抗行为体现出黑娃的自卑感。
黑娃离家打工时和父亲有这样一段对话:【3】124
黑娃耷下眼皮:“我不想……去白家。”
……
“对对对,这就对嘛!”鹿三说,“你既是记着嘉轩叔的义举,那为啥不去?”
黑娃嗫嗫嚅嚅:“我嫌……”
鹿三追着问:“你嫌啥不行?”
黑娃说:“我嫌……嘉轩叔的腰……挺的太硬太直……”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体会到黑娃内心深深的自卑感。后来成为匪徒的黑娃一手策划了洗劫白家的行动方案,在洗劫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黑娃在白嘉轩那挺得又直又硬得腰板上留下致命的一击,从此以后白嘉轩只能一直佝偻着背。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对“自卑情结”有过这样解释:“没有人能够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变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益”,“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而是训练自己,是自己在自己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付乏力,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不动。”【2】51
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黑娃给冰糖里撒尿、打断白嘉轩的腰、在白鹿原上掀起农运风暴,落草为匪,这些行为都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为了消除这种自卑,他采取了这些极端的方式去粉碎造成自己自卑感的人或物,但其实他心里的自卑并没有因此而消除。
通过从心理学角度的挖掘,可以看出格里高力的叛逆是哥萨克民族优越性的体现,这种叛逆格里高力与生俱来的特质,而黑娃的叛逆是由于对自己卑微身份的不满,希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改变这种状态,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加强壮。因此,格里高力和黑娃叛逆的原因不同,才导致了他们不同的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俄]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力冈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2][奥]阿德勒.《超越自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3]董炜.《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