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的负面示范

2014-04-29 00:44黄朴民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4年30期
关键词:泰伯吴军夫差

黄朴民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从绝境中奋起,最终一举战胜吴国,逆袭成功,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他的奋斗与成就,称得上是历史上东山再起、扭转乾坤的典范,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勾践便成为了历史上备受肯定和推崇的正面人物。

但是,勾践虽说赢了,其实赢得并不光彩;夫差的确输了,但输得很有尊严。勾践的胜利,说到底是以突破人类道德良知的底线,蔑视和毁灭公认的规则为前提的;夫差之所以大败亏输,身死国灭,同样是为他始终按规则出牌而付出的惨痛代价。

勾践的本性,从根本上来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狼子野心,蛇蝎心肠”。应该说,勾践一登上历史舞台,就毫不掩饰地释放了这种邪恶丑陋的面貌,早在携李之战中,面对强大的吴军和身经百战的前辈吴王阖闾,他居然能剑走偏锋、匪夷所思地采取几近极端的招数:在阵前让数百囚徒排成三列当众自刎,并趁着吴军将士目瞪口呆、惊魂未定之际发起进攻,一举克敌凯旋。这种做法充满着血腥与残忍,属于彻头彻尾的下三烂手段。靠此手段取胜,显然是完全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

更让人切齿痛恨的是,勾践“食髓知味”,在后来的吴越角逐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使出类似的招数,将阴险毒辣的小人文化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将煮熟的稻种送给吴国,导致农田颗粒无收的举动,就是颇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众所周知,按照当时通行的“军礼”原则,“不加丧,不因凶”是军事行动的重要戒律之一,也就是说,不能乘人家国君新丧,正進行权力交接之时展开进攻,也不允许在敌对国家遭逢天灾、出现饥荒的凶年之时发动战争。不仅如此,敌对国家之间还有在凶荒年份互为救助的义务。这就是上古的“人道主义”传统。例如当年秦晋互为敌国,可秦国闹灾荒时,晋国就施以援手,将大批粮食通过舟运赠送秦国,以解秦国民众的燃眉之急。

这种传统一直延伸到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很好地恪守了这种“救荒赈灾”的基本原则。当越国闹灾荒,向吴国提出了借稻种的请求时,夫差毫不迟疑地满足了对方的愿望。可是,风水轮流转,等到吴国遇上同样的困难,向越国借稻种之时,勾践不出借也就算了,竟然还能想出最恶毒的招数,将稻种煮熟了之后再行出借。这样的种子播种在大地上,当然不会发芽,更不会成长,使得吴国饱尝错失救荒赈灾的最佳时机,进一步加重灾难的苦果。这样的手法,显然不是正人君子干的事,可勾践就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如此从容,如此自然,丝毫没有流露半点道德上的愧疚。这绝对称得上是古代版的“我是流氓我怕谁”了!

相形之下,夫差就吃亏在他内心深处,尚存留着一定的贵族精神气息。作为一个统治者,他当然也不是什么善类,可吴国毕竟是泰伯、仲雍历尽千辛万苦所建立的国家,周礼文化的传统相对保留得较多。所以,在原则问题上,作为泰伯的后裔,夫差还是能够按照既有的规则出牌的。因此,当夫椒之战大获全胜之际,夫差对勾践没有采取赶尽杀绝的做法,而是按“军礼”的要求办事,放勾践一马,允许越国继续存在。这也是合乎逻辑、合乎常规的选择,当属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问题是,夫差的君子之举,遇上了像勾践这样彻头彻尾的小人,就显得完全徒劳,纯属笑话了。

勾践肆无忌惮,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没有任何思想负担地滥用各种损招、狠招,所以,他最终赢了;赢得“理直气壮”,胜得“圆满亮丽”。而后人对此不仅没有丝毫的谴责,反而津津乐道他的“成功”,他的“霸业”,只看到其“卧薪尝胆”、快意复仇的光鲜,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扭曲与历史的悲哀,也给后世的人们作出一个十分丑陋的负面示范。

(摘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泰伯吴军夫差
卧薪尝胆
任性的自恋,隐忍的自强
西施的爱情
李泰伯: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勾践没有做过夫差的奴仆?
三让遗风百代扬
———无锡泰伯墓联
范蠡妖阵破吴军
范蠡妖阵破吴军
汪雷一兰 吴军 夏兆侠 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