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兰
【摘 要】目的:观察和研究对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后副作用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于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采取皮质类固醇药物外用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92例选取对象中,其中76例患者副作用发生在面部,16例发生在躯干四肢,分别占82.61%和17.39%;临床表现为灼热、瘙痒、干燥脱屑、毛囊性脓包或炎性丘疹、色素沉着、毛孔粗大、局部毳毛增多、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局部萎缩、红斑和原发病加重的患者人数依次为38例、41例、12例、51例、21例、12例、43例、70例、76例、92例和38例,所占比例依次为41.30%、44.57%、13.04%、55.43%、22.83%、13.04%、46.74%、76.09%、82.61%、100%和41.30%。结论:在对患者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时,需要慎重考虑,若出现副作用,需要专业临床皮肤科医师进行治疗或处理。
【关键词】皮质类固醇药物;外用;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23-02
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作为皮肤科治疗相对应疾病时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达到每日均用的程度。外用皮质类激素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其不仅治疗效果好、操作方便、易携带,且无色无味,很少产生过敏现象,同时还能与其他局部敷衍药物联合使用,但随着该类激素药物使用的范围日益变宽,其导致的副作用发生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分析我院今年采取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选取了92例采取该类方式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选取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1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采取皮质类固醇药物外用的患者92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0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2.3±4.5)岁。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时间15d-4年,平均使用时间(7.1±1.2)个月;其中64例每天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1-2次,占69.56%;另外28例患者每天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3-4次,占30.44%;主要使用的皮质类固醇制剂为氯倍他索(皮康王)、地塞米松(皮炎平)、祛斑霜(含有氯倍他素成分)、乐肤液、肤轻松等。
1.2 外用皮质类固醇药剂治疗原因
选取的92例对象,其中以美容为目的、以治疗为目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人数依次为31例(33.70%)和61例(66.30%);61例以治疗为目的使用该类药剂治疗患者中,有16例患有痤疮,占26.23%;8例患有过敏性皮炎,占13.11%;7例患有脂溢性皮炎,占11.47%;6例为瘙痒症,占9.84%;7例为黄褐斑,占11.47%;4例为毛囊炎,占6.56%;4例为接触性皮炎,占6.56%;3例为汗管角化症,占4.92%;3例为扁平疣,占4.92%;2例为龟头包皮炎,占3.28%;1例病因不明,占1.64%。依据上述患者外用皮质类固醇的原因,分成美容组(31例)和治疗组(6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副作用的差异性。
1.5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选取92例对象中,均出现明显皮质类固醇药物副作用症状,其中76例患者副作用发生在面部,16例发生在躯干四肢,分别占82.61%和17.39%;副作用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灼热、瘙痒、干燥脱屑、毛囊性脓包或炎性丘疹、色素沉着、毛孔粗大、局部毳毛增多、毛細血管扩张、皮肤局部萎缩、红斑和原发病加重等。其中美容组和治疗组患者具体发生药物副作用情况见下表1。
3 讨论
临床上,常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皮肤疾病,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拥有的抗炎作用,如抑制皮肤病灶处及周边组织溶酶体酶的合成和分泌、稳定溶酶体膜,进而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该类药物还具备影响炎症介质前体释放、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分泌,并调整靶细胞对白介素的敏感性等作用,因此临床上在外用该类药剂治疗时,有一定几率发生药物副作用反应,且会随着使用药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积累而增加[1]。
对于存在皮肤炎症反应患者,在使用该类药剂治疗时,会发现涂抹部位皮肤会出现明显发红迹象,同时有可能生出红斑和脓包,同时会削弱皮肤的免疫反应,对皮肤毛细血管造成刺激,使得其通透性改变,容易出血,尤其是脂溢性皮炎、玫痤疮类患者,在涂抹该药后,症状会减轻,但一旦停药,会发生病症反弹,长期使用会引发恶性循环。而对于以美容为目的患者而言,其在面部涂抹该类药剂后,会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显露,发生充血性丘疹、脓包症、红斑等,同时随着毛孔的扩张,会加重外部污染进入面部皮肤组织中,使得色素及污染物排出受阻,引发皮疹、瘙痒等症状,若持续应用上述症状能得到一定的遏止,但同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停用后更会引发病症反跳。本文研究发现,美容组和治疗组患者在灼热、干燥脱屑、毛囊性脓包或炎性丘疹、色素沉着、毛孔粗大、局部毳毛增多、原发病加重等副作用上对比差异非常明显(P<0.05),美容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几率明显变高,这说明使用该类固醇药剂并不适合作为面部美容液,外用时需要谨慎考虑。
参考文献
[1] 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