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国名异体字形体分析

2014-04-29 04:18梅思颜
青年文学家 2014年35期
关键词:楚简国名

摘 要:早期文字往往加“囗”表示国名,如國、商、周等字。战国时期楚国人却常常在用作国名的文字上,加注“邑”或者“阝”旁,作为专用字。形符“邑(阝)”只是表示一個非常宽泛的含义,但是却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楚国人的一种用字特点:他们试图把“邑(阝)”作为一种专用字符,用来明确表示带有“邑(阝)”旁的字意义与“国名、地名”相关。

关键词:楚简; 国名;异体字形 ;加注“邑(阝)”旁

作者简介:梅思颜,中南民族大学文传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 H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5--02

楚简在用字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根据已经释读了的楚简原文,可以发现楚简使用异体字的现象很频繁。其中,楚简中涉及到“国名”的字在出现异体字形时往往会在通用字的基础上加注“阝”或者“邑”旁。下文将列举字例,对异体字形的形体构成加以分析。

(一)國—

甲骨文“國”写作“”,与“或”同为一字,从戈守口,象国有卫也。金文“國”写作“、”。

《说文解字》:“国,邦也。从囗从或。”段玉裁曰:古或國同用,邦封同用。马叙伦先生认为:“國”为“或”之后起字。杨慎举商鞅书,证实國之初文为“囗”。古人筑囗用来保卫其族属资财,“囗”实际上是古代地主庄院的象征,实乃政治之所的由起。随着字形的演变,等到“囗”与“口”形似时,乃增一于囗下。一者,地之初文也。口一即是之初文,后来为防他族来犯,于是增戈以明有兵守之,国的字形演变至此,与“或”形相同,后增“”于其外,乃成“國”之俗字。在“國”由“或”演变为“國”字并成为通用的时期中,人们按照自己的对文字的理解创造出了“國”的异体字形。

《古文字诂林》:“甲4-21西()又吝。同國。”在“或(表示国的含义)”的基础上添加“”旁,或者说将“國”的形符更换为“”,成为“”作为“國”的异体字形。

增加的偏旁为“邑”字(后隶定为“阝”),这并非是随意性的,从文字构形的角度讲它具有充分的理据。

邑,甲骨金文记作“、”,“”象城邑,象人跪而坐之形,用来表示有人聚居于城邑的意思。《说文解字》卷六下:“邑,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凡邑之属皆从邑。”邑的范围和大小,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作为“國”之内的一种体制单位,这是确切无疑的。由此产生出了一系列相关含义的汉字,如:(邦),國也。从邑,丰声。(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邵),晋邑也。从邑召声。(郊),距國百里曰郊。从邑交声。此种从“邑”的字不胜枚举 。这就不难理解“國”的异体字“”在“或(表示国的含义)”的基础上添加“邑(阝)”旁,用来表示“國”之含义的造字从众心理了。

在已经出土的楚简帛中“國”与“”同用的例子非常多,记作“國”的如:①上海博物馆藏第一批1号简:“又(有) (國)者章(好)章恶”。②上海博物馆藏第二批13号简:“它(施)﨤(及)四(国)”等等。记作“”的如:①郭店楚墓《老子》:“又(有)()之母”。②郭店楚墓《緇衣》:“又(有)()者章好章亞(恶)”。③郭店楚墓《老子》:“莫智(知)其互(極)可以又(有)()”等等。

“”为“國”的异体字形,更换了形符。用“邑”作为偏旁,更加明显的表示其含义与“國”相关。

(二)沈—

沈,甲骨文写作“”象投牛羊于水上之形,用为沈牲以祭祀山林川泽。金文写作“”从水,从。

在出土楚简帛中,“沈”写作“”或者“”。记作“ ”的情况只有一例:郭店楚墓9号简:“出酭”。记作的例子则非常多如:①包山楚简85号简:“敢(人名)”。②包山楚简186号简“俈迅和”等。

《说文解字》无“”字。《广韵·寝韵》“沈,国名。古作”。古代有沈國,在《左传》中有记载的地名“沈垂”。可见,()作为沈的异体字形,已经得到了证实。从字形结构上可以分析其成因:之声符“”本为“沈”的异体,从臼,与水义近。在旁增加“邑(阝)”旁,构成形声字“”。从字形含有“邑”旁更加明确地表示它的含义与国名、地名有关。

(三)梁—

《说文解字》卷六上:“梁,水橋也。从木从水,刃声。 古文梁。”

梁之初文为“”,从木。木体本直,化之为横,即横梁,栋梁之意。大梁鼎作“”(),此乃后造的专用字,表示梁国之梁。除专用字形外,演变为“”,偏?从水,亦取其平准之义。后废弃,而通行。但是,作为专用字的“”时而有见。

在出土的楚简文字中“梁”出现异体字形“”和“”。如①包山楚简163简:“()人胡尤”。②包山楚简179简:“()胡尤”。加了“邑”旁的“、”表示大梁之梁,为國名,与稻梁之“”,栋梁之“梁”进行区分。

(四)魏—

魏,甲骨金文记作“”,从委,鬼为叠加音符。委,本义为“尾随、柔弱”,引申为“美貌”。《广雅·释诂》:“魏,好也。”委、魏一字之孳乳。徐铉等人认为:“巍”字省“山”以为“魏国之魏”。但此说法没有确切的根据。秦文、金文“魏”,用作地名。见《汉书·地理志》“魏郡、魏县”。

楚文无“魏”字。已经出土的楚简中“魏”均记作“”,如:①包山楚简145简“ ()客公孙哀”。②包山楚简146简“()君之人敚兮”。

“”从邑畏声。而畏、鬼一字之分化,声同义通。鬼(畏)为“魏”之音符,“”与“魏”声音相同。楚文之“(魏)”,畏表其声,邑表其义,与楚国人喜在表示国名、地名之字旁添加“邑”旁的习惯相吻合。

(五)齊—

“齊”之初文为“”后演变为“”,隶定为“齊”。《说文解字》卷七上:“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徐锴曰:“生而齐者莫若禾苗。”《广雅·释诂》“齊,敬也。”齊,又做国名,“齊金、齊刀、齊國”,见《史记·齊太公世家》。

在出土楚简中,与齊同用,表示国名、姓氏。记作“齊”的如:①望山楚简1简“(齊)客张果王於郢之嵗”。②天卜“(齊)客”。记作“”的如:①曾侯乙墓76简:“()紫之加”。②天卜5:“()客”。③曾侯乙墓88简:“()紫之绷”。

《说文解字》无“”。

“”与“齊”同用,在通用的“齊”字旁加注“邑”旁作为“齊國之齊”的专用字,与表示“整齐,一致”的“齊”进行区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完全取代“齊”来表示齊國之“齊”,表明增加“”只是楚国一部分人的书写习惯。

(六)秦—

甲骨文“秦”写作“”,金文写作“”,象两手持杵而舂禾之状。

《说文解字》卷七上:“秦,伯益之后所封國,地宜禾,从禾舂省。一曰:秦,禾名。籀文秦从。”

在出土楚简中,“ ”与“秦”同用,表示国名、姓氏。记作“秦”的如:①包山楚简184简“?人(秦)赤”。②上海博物馆藏楚简29简“涉(秦)丌(其)(绝)”。记作“”的如:①曾侯乙墓3号简:“二()弓”。②曾侯乙墓56号简:“一()弓”。

《说文解字》没有收录“”字。

楚国人在书写过程中,有时在表示国名和姓氏的“秦”字基础上,增加“邑”旁,是受众多表示国名、地名的字都从“邑(阝)”旁的这种文字现象的影响。增加了“邑”旁,单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其含义与国名、地名相关。

(七)越—

《古文字诂林》:(越),国名,不从走。金文记作“”从邑。

《说文解字》卷七上:“越,度也,从走戊声。金文作戊,不从走,或从邑,与越同用。”

楚字有“”无“越”。出土楚简中,“越”均写作“”如:①包山楚简117号简“()异之金五益”。②包山楚简135号简“陳()”,人名。③越王勾践剑“ 王鳩淺(勾践)自乍(作)用鐱(剑)”。

《说文解字》无“”。

商承祚先生认为:“,地名,踰越之越从走,为后起之字,汉人以之代替国名,越行而废。”(见《长沙仰天湖二五号楚墓竹简遣策考释》)此说法可以从“越”字的形体演变中得到证实:金文文“越”记作“或者”,睡虎地秦简25号简写作“”,汉·杨越私印记作“”。可见“从戊从走的形体为后起之字无误”。

楚简中“越”均写作“”,是承袭了金文的形体。同时也体现出在“越”作为通行字体表达国名、地名的时期,楚国人认为“从戊从邑的字更明确地体现了它所要表达的含义”,使得“”作为楚地流行字体保存下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字的统一,“”最终被“越”这一形体取代。

(八)殷—

甲骨文“殷”字形为“”,金文字形为“”,汉印字形为“ ”。金文“殷”用作国名或人名。

《说文解字》卷八上:“殷,作樂之盛称殷。从从 ,易曰:殷薦之上帝。”

楚字有“”无“殷”,出土楚简中“殷”均记作“”,如①包山楚简63号简:“鄵之市里人 (殷)朔”。 ②包山楚简186号简:“正陽卜(殷)雘志”。 ③上海博物馆藏楚简53号简:“武王素甲?申(陳)於()蒿(郊)”。

《说文解字》没有收录“”字 。

出土楚简中的“”字,从邑殷声。在通行字体上增加“邑”旁,这一字形在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没有出现,从甲骨文、金文文中也找不到相似的形体,可见“”为楚国独创的字形,与“殷”同用,作为表示“殷國之殷”的专用字形。

以上所列的各組异体字字形均取自出土楚简,异体字形相对于通体字而言都具有一个相似的特征:在通体字(或通体字省形)旁加注“阝”或者“邑”旁,成为表示国名、地名的专用字。

这部分加注“邑(阝)”的异体字形在战国时期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且在后世流传的文献中也很少见到,没有成为通用的代表文字。可以说明这种在表示国名的字上加“邑(阝)”旁是战国时期楚国特有的用字现象,楚国人试图把“邑(阝)”作为一种专用字符,用来明确表示带有“邑(阝)”旁的字意义与“国名、地名”相关,体现出他们在文字发展与形体演变上所作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古文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M】,巴蜀书社,1993年

[3]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四川辞书出版社,

[4]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版

[5]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M】,中华书局,1998年

[6]滕壬生.楚简帛文字编【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7]李守奎.楚文字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楚简国名
希腊国名汉译探源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楚简制作技艺
楚简“ ”即“免”的字形依据浅析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战国楚简研究概况综述*
楚简二则校读
国名之争
用笔千古不易
楚简《武王践阼》三札
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