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起承转合

2014-04-29 22:57:56张秦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说道家老子

张秦

【摘 要】文章对道家思想的起、承、转、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道家思想;起;承;转;合

一、道家思想之起

公元前五百年,老聃在他所著的《道德经》中,宣讲了自己对世界、社会和人伦的认知。其中表述了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认识论,世间万物客观存在并皆有规律,这种规律亦是辩证统一的,二是方法论,即辩证的看待事物的规律,并善用、依循规律去指导思想和行为。

老子的道家思想和《道德经》,既是其个人智慧的表现,更是文化传承的结晶,老子是个高超的总结者,但并不是道家学说的发明家,道家学说的产生,根源在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发展,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必然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诞生,决定了必然有智者大哲会发现客观规律的存在,决定了人类必然在思想上不断超越,不断进步。

二、道家思想之承

道家一脈自老子而始,春秋之后,战国七雄并起,一些先贤紧随老子,承其衣钵,并继续把道家学说发扬光大,其中主要产生了两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道家学派。

其一是以庄子为代表人物的“老庄派”。讲求认知自然规律和树立超然人格,属于较为完整和忠实的承袭老子思想,并进一步予以论述和推行,深入发掘其现实意义。但是偏执的把道家思想归纳到过于出世的清静无为和过于完全的现实批判,其本身也是一种矛盾,思想的推广,对大众的影响,已然是一种入世,而所宣扬的恰恰又是劝导出世的哲学思想,不免是一种悖论。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其的推崇,一是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人们期盼世道的安宁,自然的和谐,却又感到无力去促成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人们极度需要一种脱离社会现实,回避世事的状态,以求得心灵的解脱和慰藉,这其中,有的人是看清了时局,主观的选择避世,有些人沉浸于研究社会发展与自然规律的联系,客观的脱离现实,但不论是哪一种,都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而一些当权者,出于各种目的,或是没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只图偏安一隅,或是出于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或多或少的支持、影响了道家思想的传播,二是在于庄子的行文之美,超越了思想政治范畴,是一种纯粹的文学艺术,成为促进道家思想传播的优质载体。

其二是托生于战国诸子的“黄老派”。对于黄老学派的产生,争论颇多,但一种思想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必然与当时的政治需要是紧密联系的,所以作为“田氏代齐”的理论依据,黄老一派兴于齐也是较为合理的推断。就其内容而言,黄老学说以老子思想为核心,假借黄帝之名,却是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恰合时宜的改良,特别是加入了法家的思想,赋予了道家学说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不断传承的价值。

三、道家思想之转

事物的发展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自诸子百家之后,道家横遭两次劫难,一度步入低谷。

汉初,汉高祖为安抚黎民,休养生息,推行“黄老之术”长达70年之久,然物极必反,至汉武帝时期,经济政治格局虽已稳定,但各派学说兴起,民众思想的活跃和地方利益集团的建立自然不是封建皇家所愿意看到的,为了更积极地进行管理和控制,汉武帝依董仲舒的建议,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把儒学作为唯一正统思想予以确立。虽然此时的儒学经过诸子百家思想的洗礼,是一种改良后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派学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儒家思想之外的其他思想学派,却受到更为严厉和空前的排挤和压制,其甚者尤超过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代国力昌盛,疆域辽阔,历史漫长,官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对普通民众和广大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使得儒学思想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时至今日,儒学仍被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代表。

尽管成了非主流,但道家作为一门具有生命力的学说,是不会轻易消弭的。历渡困厄之后的道家,慢慢地开枝散叶,并产生了种种变化,我们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变。

所谓上变,是道家学说与各学派的优秀思想杂糅嫁接之后,形成的新派的学说,魏晋玄学如是,宋明理学亦如是,这一层变化集中于意识形态领域,基本属于哲学范畴,被称为清谈,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但这一变化中最主要的方面,是与宗教的结合和发展,与佛教的结合产生了禅宗,与土生宗教的结合演化出道教,成为中国本土宗教的思想基石。

所谓中变,是指在继承道家传统学说的基础上,以科学为导向产生的一些科学研究活动。道家思想中不乏对自然和规律的研究和思考,特别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对缺乏实验手段,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古代科学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道家思想中的玄学理论,将具有过于丰富想象力的人,引导到另一层变化当中。

这就是所谓的下变,即道家思想被简单披上神秘主义色彩的外衣,把道家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应用于末流的旁门左道之术中,但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传承下来,在主流思想和正统学派之外,流传于民间,具有相当煽动性和隐蔽性,

四、道家思想之合

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如今,道家思想影响的意识形态、宗教和哲学思想,不但渗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凸显出其现实意义和正向价值。

其一,从道家思想看环境保护问题

人类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汲取各种资源改善生活时,却忽视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对环境的破坏,所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而实质上,道家所强调的,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包括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的两者的基本一致。《老子》中关于“道法自然”的自然本体意识首先揭示了自然界的自源性。从宇宙万物发生的本源来看,它们都是来自同一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作为天地万物之根源的“道”是什么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显然“道”是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无声无形,运行不息,无始无终的原初自然物。演化至今的自然世界源于“道”。而人为世界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从本源的意义上说,它源于自然世界,当然归根结底也源于“道”。

《老子》关于“知常曰明”的环境意识首先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万物是循环往复地变化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万物蓬蓬勃勃地生长,从中看出其循环往复的道理。万物纷芸茂盛,最后都各自返回到它们的本根。回归到本根叫做由动到静,由动到静叫做复命。这就是自然万物运动的规律。这完全与现代科学的结论相一致:能量守恒,物质在不断改变形态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循环;能量在不断转换形式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流动,是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般规律。人们在自己的一切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这一规律。

其二,从道家思想看社会管理问题

老子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是从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状况的观察思考中提升出来的。在他看来,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太不自然,统治者过多地干涉和控制人民的生活,不仅破坏了人民生活的安宁,也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因而统治者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就是“无为而治”,或曰“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社会。

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独特的、可能采取的态度,是颇具现代启悟价值的,但这并不是说只有它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应当承认,这种态度过于渲染了“无为”的合理性,而对“有为”的价值讨论不足,容易产生消极保守的倾向。对于无为而治,如果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就容易导致消极和保守的倾向。

我们相信,道家思想,根源于自然,遵循于规律,同时也结合人性,明辨两极,是具有高度自然科学思维和辩证思想的哲学思想,其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必然,也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长久的繁荣下去。

猜你喜欢
学说道家老子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科学(2022年4期)2022-10-25 02:43:14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9:04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8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漫画道家思想
中老年健康(2017年9期)2017-12-13 16:45:11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6:11
智者老子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