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对策分析

2014-04-29 22:57李静波吕志斌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李静波 吕志斌

【摘 要】加快推进内蒙古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对策问题,实际上是解决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途径问题,是对内蒙古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通过有效的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必须准确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掌握大众化对象的思想特点

1.1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思想特点

推进内蒙古工地区基层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走进基层,走进农村牧区,走进普通农牧民家中,打通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群众互动的渠道。积极组织高校各学科专家开展“送理论下乡”、“送理论进社区”活动。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在社会实践中准确掌握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思想特点,以为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中心,开展研究和理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工作。

1.2 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建设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所有中共党人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性,并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蒙古地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牢牢抓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地开展研究,深入讨论,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力度,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理论体系中的闪光点,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在内蒙古地区推动起来。

2.以民族语言和文字为主,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同时又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蒙古族有着自己的民族语言,特别是牧区,民族语言的实用性还十分强。只有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以民族语言和文字为主,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建设的民族队伍,才能够为在内蒙古地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扫清障碍。

3.充分运用新兴媒体,扩大内蒙古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

3.1充分运用新兴媒体,推进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兴媒体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新兴媒体有其自身的优势,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便捷性、生动性等特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单向“灌输”的较多,而在新兴媒体则是双向互动的。我们既应该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媒体阵地,又应该适应行的形势的发展,在新兴媒体上不断扩大新阵地。多数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者信念坚定,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但新的形势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网络技术,才能够跟上時代的步伐。要不断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国内外信息,扩大自身视野,在工作中增添新的时代元素。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内蒙古地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上的开拓工作,予以政策性倾斜。

3.2推行媒介和手段的多元化

语言表述的民族化、通俗化、简洁化,将使人民大众乐于和易于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增多,人民群众接触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既有现代的也有相对传统的,如电视、电影和互联网、广播和报刊杂志,甚至最为传统的板报和口耳相传。当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所以媒介都充分运用起来。影视方面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网络上设立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网站;在农牧区等基层,要充分利用板报的宣传功能,使其充分发挥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阵地作用。受众的多样性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必须多样化。例如在领导干部中,可以充分运用会议、专题讲座、党校学习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班进行教育;对普通党员可采取党课、党组织生活、免费发放党报等形式进行教育;普通群众,主要以广播和电视、宣讲团的宣讲等形式,也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甚至可以对他们进行讲座式教育。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有利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

4.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置于民族地区发展战略高度

按照国家关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规律,努力构建“五位一体”的社会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注重分配公平,为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全球化发展不仅没有削弱社会主义社会文明,而应更加突出地张扬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特质,构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协调发展的战略。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过程中,把提高人的素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五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我国实施“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是对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的积极回应。

5.推进社会建设,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要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就要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让社会发展的果实有人民群众共享;同时政治改革必须预防社会负面现象的出现,改善和完善党和政府的形象。在过去的革命与建设中,中共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能力,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进提高党的自身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今天,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显得更加重要,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基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政府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只有将政府建设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依法执政、执政为民的政府,才能够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形象。执政为民的政府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执行者,才能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象代言人和主体推动者,才能够增加广大群众对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归属感。

6.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使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常态化

马克思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加强,需要大力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需要构建安全保障系统。而且这些制度保障体系必须是统筹全局性的,应该既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人才培养制度、管理建设制度,又应该包含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出版和奖励制度等。就内蒙古地区而言,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应如何与当前文化发展结合起来,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式下,以什么样的正确导向引导文化娱乐生活,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只有制度提供的保障,才能够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中去,道德引导也才会有底气,内蒙古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8、16、27、30卷)[M].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