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文言文人物传记快效阅读方法刍议

2014-04-29 00:44董恒文
关键词:人物传记考场文言文

董恒文

【摘要】文言文不受学生欢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考场上要应考文言文,尤其是人物传记,也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这两个都不争的事实、一对尖锐的矛盾得到有效的处理,这变成了语文老师,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要考虑并且解决的迫切问题。笔者认为,通过“网——闻——问——切——留”阅读“六步法”技法指导,可以让学生在考场上针对文言文人物传记取得快速而有效的阅读效果。

【关键词】考场人物传记快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2-02

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有“三怕”这一说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三怕”之中,文言文居首,让人唏嘘。作为我国文化文明的重要载体,文言文是瑰宝,尤其是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但因为其资料丰富,更因为其传承血脉气质,一直受到后人尊重和学习。然而时过境迁,语音流变,汉字简化,白话文占据主位,文言文逐渐被边缘化,俨然成了第二门外语课。文言文虽然纳入了教学和考试,但仍不受人待见,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拙于教工。

那么,如何让这种不乐学、不好教与要学习、要考查的矛盾,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解决呢?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做法。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而有效地读懂一篇考场文言文人物传记呢?笔者认为,采用“网——闻——问——切——推——留”的“六步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在考试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文言文人物传记进行快速而有效的阅读。

一、网——网罗结构,预判文本

所谓“网”,是针对人物传记的常规结构提出的。我们知道,任何写作都是有一定技法或者说范式的。无论文白,抑或古今,概莫能外。人物传记在文言文中举足轻重,作为常见的文体,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一般来说,作为比较纯粹的记叙类文章,文言文人物传记包含着三个方面的信息:人物简介、主要事件、传主结局或评价。这三方面内容的先后顺序,恰恰体现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开头部分对传主进行简介,主体部分叙述传主相关事件,最后交代传主结局或者对其进行点评。以广东为例,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都以鲜明的特点证明了这一范式。

考生对人物传记的考查,往往有常考常新、常考常惑之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对人物传记的阅读打折扣,其中有一点就是,没有将此类文章的一些文本共性抓住。假如学生把握了人物传记的常规结构思路,阅读时的畏难心理会得到一定的消解。在阅读之前就对文本有了大致印象,那么进入文本阅读时就变得自然、放松了。

二、闻——闻讯而动,初识文本

所谓“闻”,是对阅读的提示信息而言的。对于学生而言,文言文阅读更多是“读不懂”的问题,因此,在读之前对一些提示信息善加利用的话,尤其是考场上,将会带来更多的阅读效益。而这些提示信息在哪里呢?答案是:题目中。确切来说,是在最后一道选择题也即信息筛选题中。我们知道,这一道选择题往往要求学生排查干扰信息,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种命题本身就会对文本信息进行了“泄密”。即使是要求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除去细节上的一些错误,选项信息对把握文本大体内容还是大有裨益的。

如广东2013年高考试题,第8小题要求选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而四个选项就透露了很多信息:一、太宗一开始并不认可张咏要求惩办张永德的意见;二、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李顺叛乱,并为之隆重饯行;三、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四、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赞赏。这些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初步感知文章的主体人物和事件,也对传主有了初步认识:是非分明,富有远识,宽厚仁慈,吏治出色。

阅读之前,浏览并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对整篇文章的内容会有大体印象,尤其是相关的人物、事件、品质与评价。

三、问——携问阅读,进入文本

所谓“问”,是指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问”为线,抓住文本的显性和隐性信息。我们知道,人物传记是记叙文,那么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是阅读时把握的信息点。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好“六何”字诀,就会使得阅读变得有效率。“六何”字诀,是指以“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把握文章概要、主要内容等显性信息,以“何德”“何能”掌握文章主旨、写作意图等隐性信息。

而在这过程中,要学会合理运用不同的符号对这些信息圈点勾画进行标识,如:用三角符号(△)标明时间、地点或传主官职,用圆圈(○)标识传主,用矩形(□)标识其他人物,用单下划线()辅以编号(①②③)标识事件,用波浪线( )标识评价,等等,总之,各施其法,但殊途同归——提取主体信息。

同时,还要多“问”一些细节,如是否是传主做的事情,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对人物所做事情文中是否有评价等。通过上述操作,进一步明确传主的主要经历、人物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后因果。

上述以“问”牵线梳理文本的方法,不但利于理清文章内容,也能为有效做题做好准备。以2012年广东高考文言文第8题为例,若做好了上述信息的标识、整理,就可以发现C选项“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中的人物张冠李戴。梳理文本,可以很快找到对应的文段信息:“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进行信息比对可以得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答案自然浮出水面了。

四、切——切分层落,理清文本

人物传记作为记叙类文章,其所涉及的信息还是比较丰富的。要理清这些信息,得对文本有一个清晰脉络把握,因此,文章的层落结构对信息梳理的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虽然在阅读之前对人物传记的结构有了预判,但稍显宏观,并且有时所供文本不打“常理牌”,因此,对文本结构还得往微观方面推进。尤其是文章涉及的对象、事件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对文本的层落进行具体而有效的切分,对“读清”文章有着切实的帮助。一般来说,我们提议以单斜杠( / )划分小层次,标明同一文段多个信息的界限;以双竖杠线(∥)的方式切分大的层次,标明人物简介、主要事件、传主结局或评价之间的界限。这样的切分,有利于阅读形成整体感,无论是宏观整体还是微观部分,都有清晰的印象。

五、推——思考推敲,读懂文本

考场上,读懂文章内容,是为顺利解题做准备。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必须学会“推”——借助已有知识,推知新遇信息,解决阅读难题。而这功夫则更多地在于日常,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推敲”方法:课内知识迁移法、语境审读法、语法推导法、成语推导法、句式对称推导法。

这里枚举一例。如广东2013年文言文中,有这样一句:“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其中的“绳”为何意,假如平时有相应的积累,那么就可以从成语“绳之于法”推断出其意思:约束制裁。而这一词语恰恰又作为考查的内容出现在实词考查题中,明了此义,那么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六、留——留疑存惑,“跳离”文本

考场上的人物传记是属于浅易的文言文,但毕竟阅读时间有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肯定存在费解乃至未解之处。而考场上的阅读又是功利性的,因此,面对此状,解决之道是:在考题未覆盖到的情况下,留疑存惑,明智绕道,大胆往下读。

如2013广东高考中有这样一句话成了很多考生的拦路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其中“胁诉”一词就让考生费神,甚至不得其意。假如纠缠于此,不懂绕道,最后只能在这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了。

当然,上述的六步,并不是泾渭分明,步步推移的,而是互动互通、多方共进的。尤其是“问”“切”“思”“留”,这几点可以说是统一体。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物传记阅读“六步法”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学生苦于文言文,尤其是苦于考场上的文言文,这是现存的问题,也是巨大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提供相应的策略,指导学生学会在考场上快速而有效地阅读文言文人物传记,尽量让文言文阅读这一“畏途”变得坦荡一些。让学生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取得良好的考场阅读效果,这何尝不是教育的一种成功。

[ 参考文献 ]

[1]张联京.浅谈如何实现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有效教学[J].课外阅读(中旬),2010第10期.

[2]连鹏.言运用符号记课堂笔记学习文言文轻松又高效[J].语文报·教师版,2012年第11月.

[3]李弗不.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读懂文言文[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09年12期.

猜你喜欢
人物传记考场文言文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牵牢平移手 考场稳稳走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考场上怎样才能写好记叙性散文
期末小考场
考场借笔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