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 教学模式举隅

2014-04-29 00:44黄伟隆
关键词:蚱蜢习作探究

黄伟隆

【摘要】小学生积累的生活素材少、传统习作教学的的模式封闭、单一,造成了学生习作“说假话、空话、言之无物”等问题。而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起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先从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的可行性进行理论的论证,再具体阐述“活动体验式、问题探究式”二种教学模式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并用具体的教例来证明这种模式对习作教学的显著实效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活动习作相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53-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及活动内容的科学性,恰好能够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习作提供十分丰富、有趣的内容。为此,我们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整合在一起,探究“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的教学新模式。

一、相整合的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能否进行整合呢?我们先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习作来作一个理论上的对应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围绕一个主题来开展活动,而习作也要拟定一个文题,然后围绕题目来进行写作,两者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了发现问题、观察、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这种亲身经历,恰好能够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习作材料,切实地解决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说假话、写假事或内容空洞、言之无物”的问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积累习作材料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能从中体验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真意切的体验,正好成为小学生习作过程中表达真情实感的源泉。从而杜绝小学生习作中“无情可抒、小孩说大人话、缺乏童心童趣”等不良现象,使学生真真正正体验到什么才是“情动辞发”、“文为心声”。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有所发现、产生新的体验后,会产生主动进行表达交流、展示成果的强烈欲望,这正好是引导学生主动写作的诱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书面文字表达活动成果、实践体会或研究经历,相当于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作的过程。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课程具有最大的相似匹配性,它们之间的整合最具亲和力和天然的和谐度,完全可以实现目标设置、资源利用的二者合一。因此,基于课程整合的行动理论和科学教育相似论,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相整合,探究新的习作教学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二、相整合的一般教学模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教学有效地进行整合呢?我们从以下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活动——体验”式

“活动——体验”式的操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中心概念,它存在于活动、实践之中,通过活动、实践而获得体验。“活动——体验”式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某项活动或劳动而获取习作材料的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的好处是将学生的习作过程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一方面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习作材料,成为习作材料的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学生亲身经历了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亲切体验、产生情感的过程,它能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造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现将其具体的操作步骤阐释于下:

1. 设计主题。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而又具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能否有效开展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时要坚持“主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原则”,同时还要考虑主题的可行性。如设计校服、饲养小动物、“小鬼当家”等都是学生较感兴趣又便于开展活动的主题。

2. 开展活动。首先要指导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要突出方案的可操作性,如明确时间、地点、组织及分工、活动安排等各项内容。其次教师要提出明确的体验要求,并提示学生,注意把观察与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才让学生开展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督促、指导、协调的作用,使活动方案落到实处。

3. 成果展示。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果后已经是跃跃欲试,这时,教师要为学生展示成果创造机会和条件。我们常采用分组汇报、作品展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这一环节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而不是只由少数优秀学生表演。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付出努力取得的成果都要予以肯定。

4. 处理信息。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进行表达、交流和评价,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体验也更深了。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教给学生取舍信息材料的方法,如判断辨别、比较归类、剪裁取舍、安排详略等。

5. 写作实践。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已经获得了丰富的习作材料和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就可根据不同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了。

例如《千姿百态的水果拼盘》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我先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小组,并指导各小组确定拼盘的主题;接着让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再开展如下活动:(1)了解各类水果营养成分及如何科学食用。(2)搜集水果拼盘的制作方法资料和图片。(3)讨论、设计水果拼盘。(4)挑选水果、动手制作拼盘,并为本组的“作品”写一则说明书。在成果展示会上,我让各组上台介绍、说明拼盘的名称、制作过程及表达的意思。学生拼出了各种各样的拼盘:有“一帆风顺”、“比翼双飞”、“奥运福娃”……最后再让每位学生把体会最深的事情写成一篇作文。这样,学生在愉悦的境界里进行实践活动,构建生活,思维的骏马任意驰骋,从而感受到作文像游戏、像表演、像玩耍,是一件十分有趣、十分轻松、极为快乐的事。

(二)“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的操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式是指引导学生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界中选取问题,以探究的方式研究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活动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不仅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探究的方式主要有实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下面就以综合实践活动《蚱蜢的鼻子长在什么地方》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1. 自主选题、引导定题:蚱蜢是一种害虫,学生在对其生活习性和危害进行一番探究之后,依然意犹未尽,还想作进一步的探究。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很多动物的鼻子都长在头部,我听说蚱蜢的鼻子不是长在头部,不知是不是真的?”学生们听了都觉得很奇怪,纷纷表示要探一探究竟。因而,我引导学生确定《蚱蜢的鼻子长在什么地方》这一主题。这一环节通常由学生自主地进行选题,但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筛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 调查搜集、实践探究:小组制订实验方案,拟订三种探究的方法:一是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课外书,搜集资料;二是到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三是动手实验,捉几只蚱蜢进行实验、观察。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应及时作好相关活动记录,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作为活动中的一员,要尽可能地扮演好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多重角色。同时要关注问题的生成,因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新的问题生成。

3. 分析梳理、综合思考: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把本次活动搜集到的资料或动手实验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综合思考得出初步结论。这一环节要注意提示学生紧扣探究的问题,先将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讨论、分析问题时要尊重事实,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 形成结论、创意表达:得出结论后,便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探究的过程及结果写出来。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先把蚱蜢的头按在水里,它没有一点反应;接着我又把它的尾部浸在水里,它也没事;后来我把它的肚子按在水里,只两三秒钟,就出现了气泡,它开始挣扎了……”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得也很生动。这一环节,我们不能把作文的思路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格式,而应提倡自由表达,创意写作,自己认为该怎样写就怎样写。

5. 成果展赏、自主评价:让学生用小组汇报、用蚱蜢现场进行表演、宣读小论文等形式展示探究的成果,并让各小组开展自评和互评,老师同时配以多元化评价。本环节,教师要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和条件;评价要多元化,实施自主评价。

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与习作整合教学模式能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着实为习作教学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猜你喜欢
蚱蜢习作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蚱蜢开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蚱蜢
铺天盖地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