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叙事心理治疗

2014-04-29 12:24陈钰吴微王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年4期

陈钰 吴微 王春

【摘 要】叙事古已有之。而叙事心理学以及叙事心理治疗却是伴随着对现代科学反思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而兴起。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实践,尽管有着初步发展的各种问题,叙事心理治疗仍极大地扩展了心理治疗的范围,同时在技术、理论等方面整合了其他各流派的特点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叙事心理学;事心理治疗;整合性治疗

【中圈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18-02

1 理论渊源

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叙事理论的是古希腊时期的大哲学家柏拉图。但“叙事学”一词则直到 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 T. Todorov)正式提出[8]。1979 年心理学家萨宾( Sarbin)在美国心理学会的年会上首次发布了“经验和叙事结构”的观点,阐述了叙事对意义的建构、人格形成的作用。1986 年他主编了《叙事心理学:人类行为的故事性》一书,自此叙事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领域从心理学家族中显现出来。而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临床心理学的结合,则诞生了叙事心理治疗。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 Michael White 和 Cheryl White 夫妇及新西兰的David Epston 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最早运用叙事方法进行的是家庭治疗,同时社会建构主义、质化研究以及心理治疗的实践本身都在支持和推动着作为“谈话疗法”的心理治疗[7]。在这样的背景里,Michael White 等人认识到现代的心理治疗学派所持的科学决定论、因果论的论断与治疗方式都不能完全有效地助于来访者问题的解决。所以他们认为,个人的经验从根本上来说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它的意义是被语言或者在一个个故事里建构出来的。因此,他们认为问题是被保持在语言中的,所以问题也可以通过叙事在谈话中溶解[5]。于是 ,一种富有后现代主义精神且“以人为本”的后现代心理疗法——叙事心理治疗就诞生了。

2 叙事心理治疗的整合性倾向

2.1 治疗理念

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实践,叙事心理治疗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范围,使得我们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精神病学,而是将人类生活本身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将人和问题分开,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角去了解问题的发生,而不是像之前的一些流派将人和问题等同起来,在治疗室中只看到一些诊断的问题,而看不见活生生的个体——人的存在[8]。所以其基本理念是:运用故事的隐喻,把众人的生活当成故事,以有意义且能实践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的故事,以此治疗他们;以社会建构的隐喻,以人和人、人和习俗制度间的互动,建构每个人、社会和人际的现状,并把焦点放在社会现状对人类生活意义的影响上。

叙事治疗的前提假设是[1]:人们会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一定的意义,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人际关系,才有了生活本身。 生活里总会有一些模糊的破碎的体验夹杂其中让个体难以把握,因此不同的环境文化语境下个体会选择不同的故事来补充和续写,以便于体会生命的存在和确定控制感,这其实类似于精神分析学派所谓的意识行动之外的无意识活动的分析,“一切的行动都是有原因的”这个大假设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可以叙事的空间,从而在漫长的治疗会谈中一次次的无意识分析给了患者以叙事的确定感,使得无意识意识化,整个的自我人格也就变得连续而稳定了。换到认知疗法上来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于核心信念不合理,而核心信念其实是来自于个体在与家庭社会环境的交互中一次次建构出来的,“我不可爱”的背后一定藏着许许多多的不可爱的凄惨故事,这些故事渐渐积累化成个体生命中的主流的或者叫支配的故事,于是个体就相信了自己不可爱,那些藏在心里的故事的中心思想都写满了那句话,所以心理问题就随之出现。可以看到,这俩个流派的理念假设其实和叙事治疗有相交甚至相同的地方,也可以说这三者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的影响因素。

2.2 治疗目标

敘事心理治疗( narrative psychotherapy)[8],就是指咨询者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来访者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按照叙事治疗理论的说法,叙述治疗的目的,就是当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以及意义性遭到破坏时,帮助其“修复故事”(story repair),从而达到重新整合、构建其人格的最终目的[8]。改变来访者的叙事基调;确定积极健康的人生目标与意义;重构故事,从而重构当事人的人格结构。

这里的目标,和人本主义的“相信人有改变的潜力”和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搜寻个体的积极资源力量是很相关的,他们都强调积极健康的目标与意义对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都很重视寻找个体的积极力量,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而非问题症状的关注。修复故事,体现意义,其实所有的治疗流派都或明或暗的朝这个目标迈进。无论是精神分析的“领悟与修通”,还是行为主义的“行为良好”,抑或是认知主义的“修正不合理信念”,归根结底最终落脚于同一点,使个体有意义的活着,只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

2.3 治疗的方法技术

在叙事心理理论看来[8],许多的心理问题都在于外在社会文化准则的一成不变和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变动不居的冲突,任何一种所谓的真理都可能因人的执着而变成了束缚压制人的个性的锁链,最后形成心理问题。叙事常使用的俩个技巧是解构和外化问题,即分清社会文化准则在个人身上产生多大以及哪些影响,让个体在审视和理解了现在的自己如何受文化支配故事的塑造之后出现更多的选择自由,让原有的僵化故事结构变得松动可以容许新的生活方式的进入,更多可能性的选择。

2.3.1 寻找例外性事件

一个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个人真心喜欢的经验层面,即使在充满苦恼的情况下,也能够找到“例外”的情况,这种能让个体感到有意义的并对其问题有正性治疗的事件即是例外性事件,这就是与具有支配性的主导故事不同性质的另外一个新颖的故事,也可以称之为新生活的可能。这样的故事可能在来访者的倾诉中很少提及,但治疗者要认真的从中搜寻到这样的新型生活的可能性故事,这是一个很大突破口。这个在积极心理治疗以及短程焦点治疗中也多有提到,从问题中相信能够提起积极的新颖的可能性故事,这样的技术其实在咨询中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赞同和使用了。

2.3.2 外化问题与解构

通过对问题的“外化”使当事人将问题与其自身分离开来,问题也是一个故事,一个被反复复制而变得僵化的故事。把问题外化的一个前提观念是,个人是与问题不同的,问题是被建构出来的,个人不等同于问题,这一点的强调是很有必要且重要的,许多的来访者即是因为自己的某些问题而完全否认自己的整体价值,这一点颇为类似于认知治疗中的不合理信念驳斥。把问题外化之后就可以有心里空间来审视这个结构,使这个结构变得松动,从容而不紧迫的提取新的生活可能性,这样就达到了解构的目的,这个过程即是解构。当然要想外化问题,咨询师就必须深入细致的了解来访者的生活细节生活环境,耐心倾听其活生生的生命故事,达到罗杰斯所说的“同感共情”或者科胡特所说的“神入”状态,这样问题的外化和故事的解构才有出现的可能。

2.3.3 见证

在倾听来访者讲故事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要开启一个新的章节,在章节之间会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转折的方式常是一个过渡,这种过渡也意味着旧故事的结束和新故事的开始。这个时候若有一些外在的力量见证了这种转变,那将会有极大的作用,可以让来访者感到本来不那么真实的变化变得异常真实,这也是一种积极暗示和巩固,颇为类似于行为治疗中的仪式性强化治疗。例如在某些网瘾的治疗当中,治疗师和来访者一家共同签署一个协议,让问题以及责任清晰化,同时也具有建立合作式治疗和凝聚家庭力量的效用,再比如当来访者取得一定的效果时给其颁发具有针对性的奖状等,也可以不断的激励其继续努力。

2.3.4 合作评估

这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是运用叙事治疗的理念提供心理测量的替代手段。这个评估过程中,双方咨访关系不再是评估与被评估的不对等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双方的立场是一致的,都是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皮球就推给了“问题”,而非任何人,从而可以让人团结起来共同处理人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责任而避免了相关的职责等不利于问题解决的情况。

说到这里需要了解合作评估同心理测量的区别,差别很大。

汤姆·安德森(Tom Andersn)提出的反思团体的治疗形式,让治疗效果继续保持的咨询外通信与文档记录的方式等等。可以看得出来,叙事治疗方法不拘一格,以个体的独特性为基础灵活融合各种流派的方法技术,只要能达到故事的修复、意义的重现即可。

2.4 叙事治疗的特点

根据前面提到的叙事治疗理念,这种治疗的特点包括:治疗方法的多元性、丰富性,灵活性,以“去中心” 和 “多元化”、提倡差异性与创造性为基本精神;咨访关系的合作性平等性等。这些特点已然能够说明这种新型心理治疗的整合性特点了。

3 叙事心理治疗的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即强调所谓的“客观知识”皆是社会文化的建构,那么这种观点贯彻到心理学中,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就不再是一个“精神实体”而仅仅是人为的话语建构,心理学不再是一门科学,而变成了一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游戏”,最终可能陷入相对主义[2、5]。因此作为后现代主义中的一支,叙事心理学也将面临这样的危险,这种相对主义将使得治疗师们在选择如何解构来访者的问题故事以及导向哪种积极性的故事上出现困难,因为没有一种标准来证明哪一种故事更适合当事人,哪一种更有害,虽然这正是叙事疗法所重视的不千篇一律,灵活多变,但也正是容易让人困惑的地方。治疗效果也将因此打上问号,因为没有实证能证明这些疗效,尽管这种实证方法本身是叙事思想所抨击的。并且这种治疗很重视“听故事说故事”的对话式方法,就容易使得来访者的某些明显的问题如行为问题等得不到快捷有效的治愈,因为对话太多而行动太少,而事实上行动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受其本身的复杂性影响,叙事心理治疗还处于开始发展阶段,需要更多严格的研究来证明它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群更有效,以便科学地来具体运用。

参考文献

[1] 施如铁.叙事心理学的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6(7)22-25.

[2] 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5(3):7-10.

[3] 敘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豆丁网.

[4] 姚燕梅.叙事研究一一种值得期待的教育研究方法[D].湖南师范大学,2006.

[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j].心理学报,2004(36)212-218.

[6] 施如铁.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上海教育研究.2003(25)58-62.

[7] 方必基,张樱樱,童辉杰. 叙事心理治疗述评[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6(1):76-78.

[8] 杨广学.叙事心理治疗导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9]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华夏出版社社.2007.

通讯作者:

王春,Email: 6140310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