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
【摘 要】得益于险要的地形,太原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唐建立后考虑到太原为王业兴起之地,因而给予了太原诸多优待,使得太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唐朝;太原;发展
太原,地处山西中北部的汾河谷地,“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历来是边防重镇。唐朝因是王业兴起之地,从诸多方面给予太原优待,有力的推动了太原的发展。
1、陪都地位的确立
唐代太原地位特殊突出的体现在太原政区的频繁变动,尤其是北都的确立。据《元和郡县志》载:“义宁元年,太原郡仍旧不改,武德元年为并州总管,三年废总管,四年又置其年又改为上总管,五年又改为大总管,七年又改为大都督。天授元年罢都督府,置北都,神龙元年依旧为并州大都督府。开元十一年,玄宗行幸至此州,以王业所兴,又建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二十一年分天下州郡为十五道,置采访使以检察非法,太原属河东道。”从中可见太原经历从并州总管、大都督府、到北都、太原府的变动。首先是并州总管(都督府)的设立,唐代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隋朝的制度,以州(郡)统县,同时为巩固统治于“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以统军戎”都督府都督诸州事务,根据管州数目的不同,有大、上、中、下等的分别“管十州已上,为上都督府,不满十州,只为都督府”。在《唐会要》记载中当时并州管泽、潞、汾、仪、岚、忻、代、朔、蔚等九州,按照其管州的数量其级别是不足以置大都督府,但早在武德五年太原已升为大都督府,之后长期为全国五大都督府之一。其次北都、太原府的设立。唐玄宗在位期间,为进一步区分京都和普通州以提高京都的地位,对州级行政区划做出调整,将都城所在州设为府。自开元元年(713年)起就先后把雍州、洛州、蒲州,并州改为了京兆、河南、河中和太原府。其中,太原府的设置出现在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过并州,鉴于太原是王业兴起之地“今王业正兴,宫观犹在,列于边郡,情所未安,非所以恢大圣之鸿规,展孝思之诚敬”所以于并州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并对官属制置作出规定“刺史为尹。司马为少尹,太原晋阳为赤县,诸县为畿县。官吏品第,视京洛两府条理”对此《通典·职官制》中也记到“增置太原府为北京,官属制置悉同两京”使太原一跃成为唐的陪都。事实上唐代都城数目达七个之多除了长安、洛阳、太原外,开元八年(720)以河中为中都,至德二年(757)以成都为南京、以凤翔为西京,上元元年(674)以江陵为南都,但这些陪都没有一个享有“官属制置悉同两京”的待遇。太原成了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政治中心。
2、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太原地处汾河谷地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因而经济实力强,隋末晋阳“宫监蓄积巨万”,更有“河东殷实,京邑所资”的记载。唐以来,稳定的政局、便捷的交通为太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农业方面:大量修筑水利工程,保障农田的灌溉需求。如“河东道太原府文水西北二十里有栅城堰,贞观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数百顷”,又“山西榆次县(今山西榆次)源涡水……唐贞观中,县令孙湛常令民引渠以溉田”等等,这些都对农业的恢复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仅就粮产量来看《册府元龟》载“元和七年(812)七月,户部侍郎判度支卢坦奏:今年冬,诸州和籴贮粟,泽、潞四十万石……太原二十万石,灵武七万石……以今秋丰稳,必资蓄备……各于时价每斗加十文,所冀人知劝农,国有常备,从之”可见当时太原粮食的出产量还是颇高的。另一个例子是发生在王思礼出任河东节度使时,出现了“资储丰衍,赡军之外,积米百万斛”,于是“奏请输五十万斛于京师”的事例,此时河东的粮食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需要,且还可以支援京师。若不是粮食的产量高,是难以达到这一点的。
手工业方面:得益于资源的优势这一时期太原冶矿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太原周围煤、铁资源丰富“遍山有石炭,远近诸州人尽来取烧”,表明此时煤炭资源已被广泛的运用。而铁的分布范围也遍及多地“太行山西侧的河东道有12 府州、13 县产铁, 东侧的河北道有5 州7 县产铁”,在这种优势条件下,太原的冶矿业居于全国的前列。其产出的铁、剪刀也成为了诗人的描述对象,在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也写到“锋芒利如欧冶剑,劲直浑是并州铁”。
商业方面: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据《通典》记载:“北至太原, 范阳, 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 以供商旅”足见当时太原是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商旅来往频繁。韩愈也曾用“朗朗闹街鼓, 晨起似朝时”来形容太原商业的繁华。
3、河东节度使的设置
太原不仅是政治的中心,同时在军事上有其不可替代性。《唐代交通图考》一书中写到“唐代北方强邻,先后有突厥与回绝,北敌南侵与中国防御之重点有四,自东而西数之,曰幽州(今北平),置范阳节度使;曰太原府(今晋源),置河东节度使;曰灵州(今灵武西南十里),置朔方节度使;曰凉州(今武威),置河西节度使;皆为大军镇,亦为中国通北疆之主要交通中心。而灵州与太原府位居中间,为国都长安之屏障,故在军事上尤见重要,亦为南北国际交通之两条最主要干线。”明确的指出了太原在军事、交通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此设置节度使的必要性。唐代节度使一职出现于景云年间,主要目的在于“式遏四夷”,到天宝元年总计十个为平卢、范阳、河东、朔方、河西、安西、北庭、陇右、剑南及岭南。十个节度使中“其九皆西北边檄也。唯河东一镇治太原,较居内地”显然太原在军事上的重要性不亚于边境重镇。
有关河东节度使的设置,据《新唐书·方镇表》记:“景云元年北都长史领持节和戌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开元五年,领天兵军大使;八年改天兵军大使为天兵军节度使;十一年,改天兵军节度为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领太原及辽、石、岚、分、代、忻、朔、蔚、云几州治太原,十七年以仪、石二州隶潞州都督。十八年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为河东节度。自後节度使领大同军使,副使以代州刺史领之,复领仪、石二州。”可以看出早在景云年间就已设有北都长史领持节和戎、大武等诸军州节度使长官辖区内的军事,到开元十一年“太原府以北诸军州节度河东道支度营田使兼北都留守”表明河東节度使权限的扩大,不仅行使军事职能,同时拥有了地方的财权和部分行政权。而在兵力部署方面其所统领天兵、大同、横野、岢岚等四军,忻、代、岚三州,云中守捉。管兵共计五万五千人,如此规模的军队数量,加上河东山川险固,人多尚武的民风,以至有了为最为天下之雄镇的称号。
综上,经过唐代的发展太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尤其发展到后期,随着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各方镇间征战不休。太原依托河东的优势,不仅能够自保同时影响到了中原王朝的政局嬗变,进入了太原历史上又一个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