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三家伦理思想对民间丧葬观的影响

2014-04-29 04:22胡月馨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胡月馨

【摘 要】丧葬仪式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仪式,在漫长的时间里杂糅进了各家之言。本文着重从儒墨道三家之言入手,分析它们的伦理思想对民众丧葬观念的影响,以及在当代的意义。

【关键词】儒道墨;丧葬伦理;民间丧葬观

丧葬礼仪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仪式,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思想伦理观念。民间丧葬观常常集中了多家之言,在漫长的时间里杂糅渗透进丧葬仪式,甚至难究其缘起。本文着重从儒墨道三家之言入手,分析它们的伦理思想对民众丧葬观念的影响。

一、儒家的丧葬伦理思想

首先,儒家的丧葬伦理思想是以孝为基点的。孔子重视家庭,认为要稳定社会必须要先稳定家庭,因此必须树立家长的权威。他提出孝顺父母要做到事生如事死,也就是说,即使长辈去世了,子女也要像他还在世一样地孝顺他。父母在世时,要做到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过世了,丧葬礼仪也要做到有节有度。孔子认为服丧满三年为孝,不满三年则是不及;丧事办的太简陋不能体现子女的诚意,太隆重了又不合身份。然而,无论丧礼是奢是简,孔子都非常重视,甚至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了社会治理的高度。所以,中国人之所以重视丧葬,儒家思想功不可没。

其次,儒家的丧葬伦理思想以礼为核心。孔子认为,无论父母生前事后,都要严格按照礼节规定行孝,不能有任何违礼现象出现。但是,孔子对丧葬中的礼仪并没有明确地进行详细且系统的阐述;并且,孔子对周礼的崇尚使得他对当时周天子与诸侯的厚葬持肯定态度,这些都在客观上让当时乃至后世的厚葬之风有了理论依据。所以,后来人们将孝道与奢葬结合起来,认为孝道的体现方式就是在丧葬祭祀中大操大办,进而演变为互相攀比就不足为奇了。丧葬仪式由最初的重精神到后来向重物质的转变,儒家思想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再次,儒家的丧葬伦理思想强调尊卑有序。这种丧葬观其实从周代就有,主要表现在不同阶级的人下葬的时间规格都不同,天子、诸侯、大夫等都各有其礼。孔子并不反对厚葬,而是反对僭越身份的厚葬,强调尊卑有序。到了现代,人们没有了身份的束缚,不存在僭越之说,厚葬便渐渐流行了起来。在人们看来,厚葬更能彰显身份,体现更高的社会地位。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推行火葬——这是一种典型的简葬,民间流行的厚葬才终于渐渐消减。但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即使国家大力推行简葬,人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也会在政策限制内尽量奢葬,这就可以看出传统奢葬思想在民间民众思想里影响之深远了。

二、墨家的丧葬伦理思想

虽然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丧葬伦理思想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但墨家的薄葬理论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丧葬观。墨子有利民思想,认为凡是加重人民负担、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的事情都不能做。在他看来,隆丧厚葬劳民伤财,由丧葬而来的攀比炫耀之风更是让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受,因此隆丧厚葬不可取,而应采取短丧薄葬。基于这种利民节俭思想,墨子对提倡厚葬的人进行了驳斥。他认为,隆丧厚葬与施行仁义孝道并没有必然联系,它不仅不能使贫者富、危者安、乱者治,反而会使得社会风气败坏,让原本好的东西变成糟粕。这违背了圣人重丧葬的本来目的,背离了初衷,丧葬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因此,墨子提倡薄丧短葬,一方面能节约丧葬费用以增加衣食之财,减轻民众负担,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节约社会资源,使国家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这种从“利”出发的丧葬观对我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来说,是很符合普通民众的小农思想观念的。因此,薄丧短葬的做法渐渐盛行,对后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薄葬能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行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墨子这种从“利”出发的丧葬伦理观对民众思维习惯的渗透,这对儒家隆丧厚葬的丧葬观产生了不小冲击。

三、道家的喪葬伦理思想

道家的丧葬伦理思想与墨家一样趋于主张薄葬,不同的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是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道家对于死亡的态度是非常豁达的,认为生命瞬息万变,没有稳定性,因而生与死的界限也是不定的。如同世间万物,由生到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基于此,人们就完全没必要去追名逐利,卷入世俗的桎梏无法自拔,这种好生恶死的思想完全没有必要。人应当要超脱生死之变,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所以,既然生与死都无关紧要,那么丧葬仪式也就没必要大办,简丧薄葬才是正道。道家丧葬伦理观念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丧葬观也有一定的局限之处。道家的丧葬观念是基于其超脱的生死观和自然无为思想,这种理论基础很脆弱,很容易产生转变,反而让人产生灵魂不死观念,为厚葬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儒墨道三家对于丧葬仪式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焦点无非是该隆丧厚葬还是简丧薄葬。民间丧葬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礼仪,饱含生者对逝者的深厚感情,其繁简并不会影响到这种情绪的增减。笔者认为,在民众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今天,只要不影响到他人,无论哪种选择都无可厚非。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厚葬,亦或是响应环保而薄葬,只要心意到了,都不失为一种最好的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