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佛教寺庙建设与农村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2014-04-29 02:11包佳佳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寺庙佛教农村

摘要近些年农村寺庙在中国佛学界拥有的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僧尼参与社区事务,积极参与各种慈善捐赠等扶贫工作。使寺庙在农村社会中具有了更高的地位。同时,旅游服务业与宗教事业相结合而开发的一种新的产业热潮也不断升级对农村寺庙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农村佛教寺庙建设方面,呈现出良好趋势是:寺庙管理进一步規范化,涌现一批批楷模;“农禅并重”的生产方式在农村寺庙得到保留和延续,以及寺庙通过吸纳民间信仰等手段扩大其影响力,但也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寺庙具有弘法教育,承载传统文化,抚慰人心、化解矛盾,给予孤老病弱以关怀,以及在农村的各项移风易俗等社会功能,如何教育神职人员爱国守法;如何加强寺庙民主管理工作,实现传统制度与现代管理的有效衔接;如何增强寺庙的自养能力,减轻众教徒经济负担,是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巩固“平安寺院”建设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农村寺庙建设与管理很有必要。

关键词寺庙;佛教;农村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276-02

作者简介包佳佳(1989-),女,安徽南陵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寺庙、教职人员、信教人员拥有的数量和其影响力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担负着普利群生、续佛慧命的重要职责。了解农村庙宇,考察农村的佛教工作状况,是宗教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农村社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而佛教信徒亦在不断增加,其成员组成主要为农村不识字的老人,家庭妇女,病弱农民等。另外很多商人,知识分子等也加入到这一群体中来。

从整体上说,中国教会的“老三多”(妇女多、老人多、文化程度低者多)现象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从趋势上说,中国信徒的整体结构是向“新三多”(青年人多、文化程度高者多、社会地位高者多)的方向发展,性别比例亦趋平均。①多数情况下,教徒中女性占60%~70%以上,40岁以下的仅占20%左右,高中以上仅占10%左右。

1 当前农村寺庙的基本情况

1.1当前农村寺庙的收支情况寺庙在收入上都以香火收入为主,还有寺院僧人外出化缘。一般来说,寺庙的收入是由其具体大小和社会影响力来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寺庙等宗教场所与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如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收门票钱、香火钱、求签收入等。例如在五台山,目前寺庙周围的经济类型主要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经营类型有出租房屋、销售旅游纪念品、食品、生活用品,商业摊点共有800余家,主要是寺庙周围农村群众进行经营[2]。但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寺庙的经济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与世俗经济以盈利为目的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在城市的许多寺庙作为旅游景点的门票,有很大或更惊人的价格,而乡村寺庙不收门票,收入可能相对少一些,但对于维护佛教信仰,纯净佛事环境而言,则是较好的方式。这些寺庙运行主要靠香火钱和信徒们的捐赠[2]。此外,僧人外出做法、治病、念经等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附近的村民家中遇到疾病、死亡或一个孩子的出生等事,也经常邀请和尚去诵经祈求平安。除了做法事等收入外,一些农村寺庙还有少量农业收入,如在庙产的土地上种植油菜、棉花、黄豆、茶叶等。这些寺院一般都有自己房前屋后的园地,可以自给自足。每个寺都制定了一个详细节俭的消费支出规划,余下的这笔钱都投入到寺庙的建设中。由于人员少的客观原因,许多农村寺庙都缺乏具有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员,由他们管理的财务较差。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寺院,形成了较为规范和专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寺院是佛教弟子实践佛陀的地方,承载着僧人的生活重任,如提供食品、服装和生产资料及生老病死等所需。

1.2当前农村寺庙的法务情况 乡村寺庙的法务情况是,再小的寺庙,就算只有一两个人,早课和晚课也要坚持。4个主要的年度大型庙会,如观音菩萨出生和出家、成道日举行的庙会,还有地藏王菩萨菩萨生日等,每次都会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影响。皖南很多地区有农历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此时农村寺庙会组织施粥活动,当地群众都纷纷前来,尤其是家中的妇女老人们,社会影响范围很广。有时也根据某些村的信徒邀请,庙中的僧人们每年还要隔不同的时间就举办各种的超度、消灾法会等,甚至亲自去别人家举行超度法式。

1.3 当前农村寺庙的社会参与情况在参与社会各项事务方面,僧尼参与了社会各种活动使其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如,2013年9月,安徽佛学界响应“宗教慈善周”活动的号召,积极为特困老人和贫困中小学生募捐,筹集捐款238万元,其中一部分就是各地农村寺庙作出的贡献,这说明了农村僧尼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农村寺庙的世俗化程度[3]。

同时,中国佛教界的抗震救灾活动,第一,各地佛寺和佛教组织举办的祈祷、鑲灾仪式。佛教的重要功能就是以特有的仪式,鑲灾祈福、安顿人心。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众多的佛寺就安排了相应的祷告等宗教仪式。如为地震罹难者念经超度,河北柏林禅寺在地震后第2天就开始“全体僧俗大众每晚于文殊阁集中读诵《大般若经》,为四川灾区祈福鑲灾,并追荐灾难中的死难者。”这些活动客观上起到了安定信徒和大众人心的作用;第二,各地佛教组织的募捐活动;第三,灾区佛学界的救灾活动。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灾区佛学界既是受灾者,同时也是救灾的可靠力量[1]。

1.4当前农村寺庙的发展规模情况农村寺庙建设发展规划已具一定的规模,但农村大部分寺庙都受经费限制,存在建筑没有规划等各种问题。最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天然风景、自然文物的开发,宗教旅游业项目的进行得愈来愈热。宗教旅游项目开发的小风险,高回报和其他等因素共同促进了旅游产业界人士投资参与,在最近几年于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修复寺庙的建佛修庙的热潮。

2农村佛教寺庙的功能分析

2.1乡村寺院具有承载传统文化的功能两千多年来佛教契理契机地传播,使那些古老的经典、典雅的建筑、精美的雕塑、优美的梵贝音乐、传世的书画、碑刻、警世文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传统文化在众多乡村寺院都有印迹和流传。信众们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佛教光辉灿烂的文明和谐史以及教理教义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各行各业的信众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得到诸多教益[4]。

佛教传入中国,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进行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丰富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的积淀。乡村寺庙大多处于农村地区的奇峰、秀水之中,也承担起了保护这些文物的重任。走進寺庙,面对一尊尊巨大的千手观音,弥勒佛等菩萨佛像,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都会由然而生欢喜之心。

2.2农村佛教寺庙具有抚慰人心、化解人际矛盾的功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乃至在社会流动中遭受的阻碍等都会使一些人情绪低落,生活缺少朝气。当前农村,尤其是一些落后偏远地区,人际关系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还是存在很多的。佛教中的慈悲为怀的思想可以说是医治这些不良现象的妙方。有些信众在这些初级群体的人际关系中出现问题时,就喜欢到寺庙中找师父、师太去谈心。心里的怨气、不平之气抒发出去之后,也有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所以乡村寺庙的心里舒缓和治疗功能不容小觑。甚至在农村的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佛教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2.3农村佛教寺庙具有给予孤老病弱以关怀的功能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的优良传统在农村寺庙得到很好的发挥和张扬,所以才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救济、事业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教宣扬的戒律有许多与社会道德有着许多重叠、有益补充之处,从而能在人们心中福田植下很多善根。

在农村寺庙还是老年人占有大多数,寺庙里清净安逸的生活,使他们心情舒畅,健康长寿很多病弱者到寺庙中祈福,经常在庙中食宿,精神得到放松,心灵得到慰藉。在寺庙里修养,与尘世隔绝,再加上农村寺庙里山区采的中草药,伴随着在佛前祷告,很多慢性病也随着心情乐观,平静而逐渐好转。本来食素就与健康有很大关系,很多现代性的高压力带来的肠胃病,三高疾病也随着食素斋而痊愈。

2.4农村佛教寺庙具有在移风易俗的功能农村很多传统的风俗根深蒂固,但是,这几年随着佛法的弘扬,风气也越来越正。如今,很多农民遇上购买房子,车子等大型活动时,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劳民伤财地请客吃饭了,而是改请寺庙的师父为之做些洒净等佛事活动,仪式庄严又清净。

3当前农村佛教寺庙的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3.1寺庙的规范化进一步管理方面农村寺庙因为毕竟地区偏僻,知名度不高,香火少,僧尼们只有通过省吃俭用,才能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寺庙建筑的建设中去,特别是最近举办的“和谐寺庙”等活动中,一些农村寺庙经费问题凸显。只有加强农村寺庙物质量建设和民主管理建设教职人员的质量和寺庙风貌才能得到逐渐的改善。譬如望江南华古寺,其占地不足3 000 m2,但内部设施配备齐全。大殿天台露出鼎立的一尊观音像,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像,让凡人见了都会生起欢喜和恭敬之心。

3.2寺庙中涌现出了一批苦修的楷模在金钱崇拜更疯狂的世俗社会,对佛教界的影响也非常大。相对于城市寺庙而言,农村寺庙则是更为良好地清修之所。因为环境更为纯净,没有名利场的浮躁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冷漠和复杂,所以很多农村的僧尼,信仰很纯正,意志坚定,一心念佛,日子很清苦。

3.3“农禅并重”在农村寺庙得以延续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农禅并重”这个优良传统在城市寺庙已经难以维继了,因为城市寺庙挤于高楼大厦之中,没有耕地。但在农村寺庙,土地相对宽松,一般寺庙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山场,“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保留和延续。从事农业劳动,必然有助于禅修,有利于健康,农业收入还可以补充寺庙经济,减轻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佛教有“五明兼举”、“农禅并重”的人间经济思想。佛教主张在持戒修行的同时,重视物质世界,以合法途径获得时间财富。佛教的教义不主张告修行,强调以慈悲之心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地藏菩萨本愿经》大多提到“衣食丰足”。《指目录》卷八中也提到这种朴素的财富观念和经济思想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2]。

猜你喜欢
寺庙佛教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佛教艺术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