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武 田青
摘要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近10年宣城市冬季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宣城市冬季有两类大到暴雪天气过程,Ⅰ类过程由于贝湖到巴湖之间横槽转竖,引导强冷空气南下抬升暖湿空气形成,主要影响系统有500 hPa北支槽、中低层冷槽切、700 hPa西南风低空急流;Ⅱ类过程由于强盛的南支锋区上,有波动东移,西南暖湿气流增强,在冷垫上辐合上升形成,主要影响系统有500 hPa南支槽、700 hPa西南风低空急流、850 hPa低涡暖切。Ⅰ、Ⅱ类大到暴雪天气过程温度层结、水汽输送、动力条件、温度平流均有各自的特征。计算Ⅰ类、Ⅱ类大到暴雪过程湿位涡,MPV1均大于0,均为对流稳定性降水,MPV2虽然均小于 0,但有各自的变化特征,反映出Ⅰ类、Ⅱ类过程的形成机制,Ⅰ类过程是由于中低层楔状冷空气的增强,本地大气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增加,从而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性发展;Ⅱ类过程是由于暖湿空气的增强,本地大气水平风垂直切变和湿斜压性增加,从而导致垂直涡度的显著性发展。
关键词大到暴雪天气;平均环流特征;温度层结;湿位涡
中图分类号S1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128-04
冬季大到暴雪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到暴雪的灾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对大雪或暴雪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得出了许多研究成果[1-4]。如杨柳等通过对 2003年春季一次暴雪过程的中尺度模拟分析发现,低空偏南急流与暴雪关系非常密切,较大的降雪过程几乎均有低空偏南急流伴随,低空急流不但可以为形成暴雪提供水汽,而且还造成上升运动和不稳定条件,所以冬季东亚地区出现的低空偏南急流对暴雪天气有很好的指示意义[1];徐双柱等分析了1951~2005年冬季发生在武汉市的大雪过程,得出大气层结条件是产生降雪的关键,地面冷空气、中低层江南西南急流和中层西风带低槽是决定武汉市冬季大雪的3个主要天气系统,中低层江南西南急流的位置和强弱决定武汉市大雪的强度,地面冷空气的路径和强度决定武汉市的降温幅度[3]。但对于宣城市大到暴雪天氣方面的分析极少,在此,笔者运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对2003~2013年宣城市冬季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具体资料包括2003~2013年宣城市气象局提供的降雪资料和一些常规天气资料、NCEP资料。
1.2大到暴雪定义与分类文中大到暴雪的定义是:每年冬季12月到次年2月,一次降雪过程宣城市所属7个县市气象站中有一个站日降水量≥7.5 mm,且积雪深度≥5 cm,为一个大到暴雪日。据此定义,2003~2013宣城市共有15个大到暴雪日,其中有2个出现在12月份,6个出现在1月份,7个出现在2月份。仅有2个大到暴雪日全市7个市县均出现大到暴雪。最大积雪深度是2008年2月2日宣城、旌德,均为34 cm(表1)。
根据宣城市冬季大到暴雪过程的中低层直接影响系统,可以分为两类;Ⅰ类,由于强冷空气南下抬升暖湿空气形成大到暴雪,直接影响系统是中低层冷槽切;15个大到暴雪日中有5个大到暴雪日属于Ⅰ类,分别是2003年2月11日、2010年12月16日、2012年12月29日、2013年2月8日、2013年2月19日大到暴雪过程;Ⅱ类,由于暖湿空气在冷垫上辐合上升形成大到暴雪,直接影响系统是低空急流;15个大到暴雪日中其余10个大到暴雪日均属于Ⅱ类(表1)。
表12003~2013年宣城市大到暴雪个例
出现日期 类别落区及积雪深度∥cm2003年2月11日Ⅰ类宁国(5)、泾县(5)2005年1月22日Ⅱ类泾县(6)2005年2月12日 Ⅱ类泾县(5)2006年2月18日 Ⅱ类宣城(5)、广德(6)、泾县(7)、宁国(9)、旌德(8)、绩溪(8)2008年1月15日 Ⅱ类泾县(5)2008年1月27日 Ⅱ类宁国(10) 、宣城(13)、郎溪(13)、广德(13)2008年1月28日 Ⅱ类宣城(18) 、郎溪(17)、广德(18)、泾县(15)、宁国(8)、旌德(7)2008年1月29日 Ⅱ类郎溪(20)2008年2月1日 Ⅱ类郎溪(16)、广德(21)、泾县(25)、宁国(23)、旌德(23)、绩溪(8)2008年2月2日 Ⅱ类宣城(34)、郎溪(22)、泾县(31)、广德(32)、宁国(33)、旌德(34)、绩溪(20)2010年12月16日 Ⅰ类宁国(12)、旌德(10)、泾县(10)、绩溪(13)2011年1月20日 Ⅱ类宣城(10)、宁国(24)、郎溪(12)、广德(21)、泾县(20)、旌德(17)、绩溪(18)2012年12月29日 Ⅰ类旌德(6)、绩溪(6)2013年2月8日 Ⅰ类旌德(8)、绩溪(9)2013年2月19日 Ⅰ类宣城(9)、宁国(9)、郎溪(10)、旌德(8)、泾县(9)、广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