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阐述人工湿地概念的基础上,针对上海市近年来人工湿地设计的建设成就与不足,对一些人工湿地细节处所产生的问题加以论述,最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湿地文化
中图分类号S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079-02
作者简介刘畅(1984- ),女,上海人,从事公园设计研究。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工湿地景观作为室外环境的一部分,除了带有城市绿地本身的休闲功能之外,还在恢复生态保育,净化水系统功能,增加自然野趣体验等功能上起到其他绿地不可代替的作用。上海市近几年在人工湿地景观上也投入了很多尝试,如苏州河治理期间建立的梦清园、世博会举办期间的后滩公园、上海辰山植物园内的水体净化湿地等项目,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植物在人工湿地景观中起到关键性角色,它一方面能净化水体,另一方面能营造出区别于其他陆地景观的独特性,也能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1]。
1人工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1.1湿地的概念《国际湿地公约》中规定: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
1.2人工湿地概念首先,人工湿地是由人工模拟自然湿地建造和控制的,由土壤、植物、微生物形成的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直接和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处理的一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简单说就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来净化水体。上海市人工湿地景观的主要类型是表面流人工湿地,即水流从植物根系及主干部位推流式通过。其优点在于成本经济可控、操作简便、易于管理等,而缺点为容易使水体发臭、滋生蚊蝇,冬季水体结冰容易冻害植物等。基于这点客观不利因素,人工湿地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到植物本身的耐受性及其配置特性[2]。
1.3人工湿地分类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在系统中流动方式的不同,湿地一般可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以及各种类型组合的复合型人工湿地三大类型。
2人工湿地植物作用
2.1美学作用不同的植株具有不同的姿态美。对于单体植株,也能从不同部位去欣赏其美感,如观叶、观花、观茎、观果、观树干等。同时植物也有季相美,不同的季节带来的美感也不同。
2.2生态作用湿地植物与一般陆地植物的最大作用区别在于其对水域的去污能力。不同的植物对水体的去污效果不同,有的在去除水体有机物方面能力显著,有的能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有的能明显缓解水体富营养化[3]。
2.3生物多样性功能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群落组成,而稳定的群落构架需要由生物多样性来支撑。湿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除了发挥水体净化作用外,还能为一些鸟类、鱼类、微生物提供栖息环境。此外,其自身种类的多样性也能更好地维持生态平衡。
2.4科教和科研价值湿地植物能为科学教育提供平台。植物的抗污能力及去污能力,湿地植物能为其他动植物带来怎样的影响,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2.5经济价值湿地植物在净化水体方面,能在经济付出最少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此外,有些植物,如慈姑、莲藕等还具有可食性,能带来附加的经济价值。
3人工湿地景观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3.1植物视觉效果单调由于植物品种有限,各地的人工湿地景观效果都相似,在品种上缺少多样性。一般上海地区的人工湿地用到的水生植物大多局限于芦苇、菖蒲、睡莲、荷花、再力花等品种,植物层次感不丰富。比如河道边星星点点的灌木丛带,面积不大,仅起到点缀河边空间作用,与陆生植物交替无缓冲区,缺乏自然感。
3.2植物缺少季相变化目前学界已经做了很多关于陆生植物的研究和实践,基本在原则上都形成了配置中增加季相变化的原则。上海地区乡土水生植物中,有些设计师对湿地植物了解不够,造成了植物配置没有季相变化,尤其是冬季景观较差。如后滩公园,由于使用了大面积的湿地植物,每到冬季,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冬季公园的使用率极低。
3.3设计阶段缺乏植物计量衡量,种植长成后密度过高湿生植物生长方式和陆生植物有所区别,种植密度一旦过密,很容易对水体造成次生污染。陆生植物乔木、灌木都有明确的种植计量方式;而湿生植物往往选用株、芽、丛、兜的概念做计量方式。如梦清园中的芦苇荡,设计师有意流出一条栈道让游客深入其中,但是近几年这条栈道由于芦苇长势太密,几乎占据道路,后出于安全考虑封闭了栈道。
3.4缺乏吸引动物栖息的植物人工濕地植物是一些鸟类、鱼类的理想栖息地。比如候鸟类,它们可以被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吸引,但是视觉效果再漂亮,没有它们能吃的水草或者鱼类,这些湿地资源也就浪费了。后滩公园每年都能看见候鸟在水边觅食的场景,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崇明东滩湿地之所以吸引人,最大因素也是如此。
3.5缺乏地域特征、文化特征人工湿地植物由于种类有限,配置形式往往都很相似,景观效果没有地域特色。文化是区别各地域景观最直观的表现方式。梦清园以渔民生活作为园中重点小品的主题展示,既能突出公园设计理念的独特性,又能展示出上海开埠前的捕鱼历史[4]。
4人工湿地植物配置模式研究
上海人工湿地景观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尺度大小大致可分为湿地公园、沿河沿江水质净化带、小型人工雨水园。由于场地尺度不同,所营造的生境也不同。
4.1湿地公园中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湿地公园中的湿地景观面积相对较大,在植物配置上不宜使用较多较分散的植物品种。一般在场地中选定一两种作为主调植物,通常为地带性乡土品种。既能反映出植被的地域特色,又能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同时也对其生态系统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由于场地面积较大,单纯的水生植物会使得空间感单调。可通过种植竖向设计对场地进行分层设计,以达到丰富空间层次的效果。如在水边种植水杉、池杉、落羽杉等高大乔木,既能增加空间层次感,又能强化空间围合效果,同时也是弱化软化周边建筑等天际线的手段之一。
湿地公园同时具有科教的功能,可以把一些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上海历来从地理位置上都屬于我国的鱼米之乡,有丰沛的雨水、多样性的淡水鱼资源和捕鱼传统,可以使用渔家文化来展现公园的营造主题。
4.2沿河沿江绿化带的重人工湿地植物配置江河滨水空间都有共性,往往在交通流线布局中,使步道贴近水边,以方便游人观赏水景。这类步道边上临近水体部分的种植空间一般以低矮水生植物为主。这样既能体现亲水性,也不会产生视觉阻碍。
根据上海地区的水文特征,自然湿地的形式一般为河漫滩湿地,也就是滨河两岸具有湿地特征的景观带。由于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河道边,一般驳岸类型属于自由曲线形,所以在临水部分的湿地植物种植方式应遵循这一原则。布局配置尽量自由流畅,避免存在折线条或者直线状态。
由于滨河滨江有相对较长的水流线,一般最佳观赏视觉角度范围都在对岸处。对岸处的林灌线倒影在水面上的氛围能使人感到宁静、放松,最好同时能把后面的建筑或者不想看的景物遮掩起来,使林灌线成为天际线(图1)。然而一成不变的植物背景高度也会让人感觉乏味,在天际线的处理方式上,可以运用高低错落有序的方式,使得天际线看上去生动活泼。
5结论
人工湿地景观如今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无论是滨河绿地还是公园内的水池景观,通过生物净化水体的方式,既节约成本,又能有效提高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为市民带来绿意和休憩场所,可谓一举多得的环境治理举措。选用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方式,既能提高水体的净化率,又能起到美化室外环境的作用。从湿地景观的尺度大小到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和观赏价值来考虑设计,就能更好地促进人工湿地景观在美学与功能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张袆,张亚伟,等.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陈永华,吴晓芙.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 李盈盈,邢晓伟.人工湿地植物配置的技术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5):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