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2011~2013年对贵池区机插秧中稻大田杂草种类及出草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提出了机插大田“两封、一杀”的除草对策,实施“前期药除、中期水控、后期补救”的综合防治措施,经大田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除草效果。
关键词机插秧;杂草种类;发生规律;除草对策
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004-02
基金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2BAD04B09)。
作者简介姚卫平(1977- ),男,安徽贵池人,高级农艺师,从事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
池州市贵池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约4.4万hm2左右,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农村土地的流转和规模种植,而机插秧具有节本、增效、高产等优点,加上政府引导和扶持,水稻机插秧技术越来越受到种田大户的青睐,该区水稻机插面积由2008年不足600 hm2发展至2013年的4 700 hm2,发展势头极为迅速[1-4]。
随着机插水稻田的大面积推广,除草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首先由于水稻機插秧需要提前2~3 d平整大田并沉实泥土,经充分定板后才有利于机械操作和小秧苗的定植,否则因栽插较浅易产生漂秧;其次机插秧后需排水促进秧苗生根,田间土壤处于干干湿湿的状态,不能以水控草,另外机插大田秧龄小、行距大、露地多、插秧迟,对杂草竞争力弱,田间透光性好,温度、光照、水分和肥料充沛,有利于杂草种子的萌发,且杂草萌发明显要比移栽稻要提前,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稻田恶性杂草千金子、红梗稗草、双穗雀稗、空心莲子草、矮慈姑、鸭舌草等较人工插秧稻田的数量多,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明显重于人工移栽稻田,但轻于直播稻田,再次是机插秧田因机插苗小、苗弱、部分苗有机械植伤等,秧苗对除草剂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秧苗心叶容易被水淹没,按常规方法使用除草剂极容易产生药害,机插秧田化除难度较人工插秧的大,使得近2年机插秧田间草害问题越发突出,轻者减产10%左右,草害重发田块损失可达40%以上,这一难题将严重影响机插秧高产及机插秧推广速度。为此,笔者于2011~2013年对贵池区机插秧中稻大田杂草种类及出草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机插田杂草的化除技术进行初步研究,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机插秧稻田的杂草化学防除技术。
1机插大田杂草主要种类和优势草种
经2011~2013年的大田初步调查,机插秧稻田中常见杂草有14科32种,禾本科有千金子、稗、马唐、双穗雀稗、红梗稗、牛筋草、狗牙根等;莎草科有牛毛毡、碎米莎草、异型莎草、扁杆藨草、萤蔺、水虱草、荸荠;泽泻科杂草有矮慈菇、泽泻;鸭跖草科杂草有鸭跖草、水竹叶;雨久花科有鸭舌草、雨久花;苋科杂草有空心莲子草;蓼科杂草有酸模叶蓼、水蓼;菊科杂草有鳢肠;玄参科杂草有陌上菜;千屈菜科杂草有节节菜、耳叶水苋;眼子菜科杂草有眼子菜;柳叶菜科杂草有丁香蓼、水龙;双星藻科有水绵;浮萍科有浮萍。由于水稻栽培方式的改变、水肥调控及除草剂选择等的影响,机插稻田杂草种类和优势草种较人工移栽田有了明显变化,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主要有千金子、红梗稗、双穗雀稗、异型莎草、矮慈菇、鸭舌草、空心莲子草、水竹叶、牛毛毡等,是机插稻田的优势种群。
2机插秧中稻大田杂草出草规律
综合2011~2013年的初步调查,机插秧中稻大田杂草于机插后2~4 d开始萌芽,表现为稗草立针,千金子1叶,莎草及阔叶类草处于幼芽期,杂草密度以禾本科杂草最高,其次是莎草科杂草,阔叶杂草出草极少。
机插后8~12 d田间出现第1出草高峰,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杂草为主,这一时段的出草量一般占总出草量的60%以上,特别是禾本科的千金子和稗草,占该期出草量的50%以上,这一时期阔叶杂草出草量仅占总出草量的20%。由于第1杂草高峰出草数量大,萌发早,且危害大,应是化学防治的主攻目标。
机插后25~30 d左右田间出现第2出草高峰,此时千金子和稗草已出齐,生长速度最快,并出现分枝分蘖,但田间出草主要以阔叶草、莎草科杂草为主,这一时期的出草量一般占总出草量的30%以上,但阔叶草出草量占该期出草量的70%,莎草出草量中该期出草量的30%以上。
从杂草萌发高峰期来看,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主要集中在播后8~12 d,其中萌发最快的杂草为禾本科草,其次为部分莎草科杂草,呈单峰型发生;阔叶类杂草萌发第1出草高峰在栽后8~12 d,出草量约占30%左右,第2出草高峰在栽后25~30 d,出草量约占70%左右,呈明显的双峰型发生。
3机插秧大田除草防治对策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地区机插秧采用中小苗宽行栽插,苗体小,秧苗苗龄控制在18~22 d,较人工移栽的秧苗小,因此缓苗期长,封行迟,使得机插水稻对田间杂草抑制力弱,同时机插秧大田必须要提前3 d上水耙田平整后,等泥土沉实时方可正常插秧,这样杂草出苗时间距水稻栽插时间较手插秧延长,另外由于秧苗小,秧苗对除草剂的抵抗力相对较弱,秧苗心叶容易被水淹没,使用除草剂不当容易产生药害。因此,机插秧田化除难度比手插秧的难度大,如果采用人工移栽后5~7 d进行化除措施往往因部分杂草已长大,效果不理想,而早期用药又因苗体小、未完全活棵和部分苗有机械植伤等出现药害,因此机插秧田化除技术难度高于常规手插秧田。
传统的“一封、二杀、三补”的稻田化学除草策略在机插稻田使用并不是最佳的控草方案,根据机插田杂草的发生种类、2次出草高峰规律、机插田农事操作及目前市场上可适合的除草剂状况,提出采用化学防除为主,辅助以农业措施,即机插田“两封、一杀”的除草策略,实施“前期药除、中期水控、后期补救”综合防治措施,结合“薄水活棵、减水化除、保水持效”的田间水肥管理操作,2012~2013年笔者在该地区多个机插秧大田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综合除草效果。
(1)两封。机插田大田必须要提前3 d上水耙田平整后,等泥土沉实时方可正常插秧,利用这个特点在大田耙田平整后先用丁草胺、丁·芐、苄·丁·异丙隆、丁·噁、丙·吡等除草剂拌细沙10 kg左右均匀撒施,进行第1次土壤封闭,保持3~5 cm水层,使泥浆土中杂草不能正常萌发,主要防除千金子、稗草、鸭舌草等禾本科及莎草科杂草,从而控制杂草的第1次萌发高峰期;但3 d后插秧机插秧工作过程中,破坏了药土封闭层,部分杂草种子失去药剂的控制作用,在插秧后7~10 d左右,利用撒施水稻返青分蘖肥时,可选用苯噻·苄或苄·丁·异丙隆等安生性较高的除草剂拌成毒土撒施,进行田间2次封闭,保持3 cm水层,这样可以延长控制杂草的2次萌发高峰,提高封闭效果。由于机插田秧苗比较小,降低药害产生的可能性,应尽量少用含有乙草胺类的复配剂,施药时田间必须有3~5 cm水层,药后保持5 d,水层不能淹没稻心叶,下雨时应及时排水,以防出现药害,造成分蘖受到抑制,形成暗伤,从而造成田间苗基数不足,影响最终产量。实践证明,杂草芽前封闭是机插秧田块除草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除草方式。
(2)一杀。机插稻田封闭除草过程中,由于田间土壤的不平整性、水层管理不及时、田间漏水、施药后受暴雨影响以及药剂封闭过程中施药不及时、不均匀等种种原因,造成除草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局部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水竹叶、空心莲子草、鸭舌草等相对较多,这就需要及时进行防治,以减少杂草的危害。目前稻田苗后茎叶除草剂主要有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双草醚、噁草酰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精噁唑、苯达松、二甲四氯、氯氟吡氧乙酸等及其复配剂。在栽后25~30 d,水稻处于6~8叶期,对千金子发生严重的田块选用氰氟草酯、氰氟·精噁唑防治,对稗草发生严重田块选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莎稗磷等防治,对双穗雀稗和游草发生严重的田块选用双草醚、五氟磺草胺防治,对马唐、牛筋草发生严重的田块选用恶唑酰草胺防治,对无芒稗、光头稗发生严重的田块选用双草醚与氰氟草酯混配,对异型莎草发生严重的田块选用苯达松防治,对阔叶杂草发生严重田块选用苄嘧磺隆或吡嘧磺隆或二甲四氯防治,对水竹叶、空心莲子草等发生严重田块可选用氯氟吡氧乙酸防治。用药前排干田水,用药后24 h复3~5 cm水层,田面一定要平整,保水5~7 d确保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德峰,陈惠哲.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J].中国稻米,2009(6):4-7.
[2] 庄春,陈川,陈宗明,等.中小苗水稻机插田杂草化除技术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6(6):83-85.
[3] 李涛,沈国辉,钱振官,等.上海地区机插秧稻田杂草化除方案评价[J].杂草科学,2008(3):40-42.
[4] 吴照峰,周翔俊.沿江稻区机稻秧大田杂草发生规律及化除药剂筛选[J].现代农业科技,2008(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