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彦丽
摘要: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既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又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教学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达成新课程所规定的语文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氛围 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某种稳定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综合反映,它具有认知和情感的特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始终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要从语文课的学科本质特征和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中寻找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语文教育家吕淑湘也曾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堂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有一把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教学的现实和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的。结合课堂教学氛围所必需的其他要素,我们不妨用“民主”“平等”“和谐”“生动”“严谨”“活泼”来概括课堂教学氛围的基本特质。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营造出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氛围呢?
二、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条件和方法
(一)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它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好,教师讲解才能激情满怀,生动传神,学生学习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反之,师生关系不融洽,小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语文课堂教学气氛势必沉闷、呆板。因此,要彻底摒弃以往教学中那种“教导——听从”“管理——服从”式的传统关系,通过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换位思考,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等各种方式方法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使之成为创造和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两个作用,使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
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因素很多,如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环境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着力引导,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在创造良好课堂教学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教师要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握好最佳的教学心态。课前应仔细充分地做好准备工作。一旦走上讲台,就必须心无杂念,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引导者的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用教学激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学艺术去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运用得体的手势、动作、表情、神态等体态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感染学生的情绪,与学生一起分享语文知识高尚的情趣。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投入,小学生才能学得专心,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形成。
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必再浪费过多的时间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必再做过多的分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小学生自己去品味、想象、评价,教师只需在关键的地方给予适当点拨。
(三)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来
语文来自于生活,语文学习更离不开生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的有力助手。在新课程的指导下,让小学生的儿童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让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语文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的知觉经验融为一体。要深入教材探究课文内容的生活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教材中揭示的内涵与历史、地理、现实生活、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拨动小学生的心弦,使其思想彻底放开,激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让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起来。
(四)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采用前后有序、系列相联的教学技巧,使课堂气氛既科学严谨,又生动活泼
1.妙设导语。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其实就是成功课堂的开始。它能够在上课开始帮助教师寻找到最好或较好的突破点抓住小学生的心,激发学习兴趣,将其引入教师和教学要求指向的目标,这样就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2.巧激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导入设趣、课中插趣、结课寓趣、语言生趣等方面的技巧来诱趣、激趣。
3.巧设疑问。提问题是开启小学生心智、激發小学生兴趣、发展小学生思维的最佳办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得角度要巧,“问”得难易适度,“问”得富有启发性,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判断,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总之,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潜力,真正扮演好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后台导演”“前台配角”的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就一定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生动、活泼、严谨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