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国
摘 要:高、初中物理之间存在较大的“台阶”,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摆在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要降低学习台阶,学好高中物理,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台阶;解决对策;导学模式
1 衔接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适应期
2013级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前,笔者对年段14个班做了问卷调查,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感兴趣的占86.0%,而对高中物理感兴趣的仅占44.3%。要改善教学状况,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1 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运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还要做一做课本上提到的小实验,当学生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如“测人的反应时间”等,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而且定期给予检查、评价。这样即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1.2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
有些学生在高一物理的启蒙学习中,便遇到了困难,或在一两次测验中成绩低下,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帮助,甚至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便开始对物理学科产生厌恶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热爱学生,亲近学生,面向全体,给他们尤其是物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既能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又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学生在学习中还应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一个人思考往往不如许多人一起思考,和大家一起交流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但交流的前提是你应该有自己思考的成果,这样才谈得上是一种互相学习的交流过程。学生开始的学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高一开学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由于数、理、化的进度很快,学习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总有不少不会做的题,这在初中是很少有的事,一时间情绪焦躁,时不时哭鼻子,家长也慌了。冷静下来后,笔者以旁观者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并帮他们分析,具体就从物理这一学科入手,告诉他们怎样进行受力分析,怎样将问题分类等。分析过程中,他们体会到问题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只是不太熟练,真正认识到学习确实有这样一个过程,自己是有能力可以战胜的,这时的学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在班上和同学讨论问题也常体会到自己是很不错的,这就是信心。
2 衔接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2.1 明确高、初中知识的结合部位
在衔接教学中要力求把初中知识作为高中教学的“生长点”,在结合部位以初中知识引入新课题,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宽。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笔者是这样尝试的,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能理解导出动能和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关系,讲清为什么要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高时克服重力做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这样讲他们是很容易接受的。
2.2 采用“螺旋式”进程教学
根据人类对新知识认知过程的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许多知识的讲述不能“一步到位”。例如,加速度的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教学中,只讲加速度是矢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再讲加速度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然后分析变速运动(如简谐运动、曲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这样既抓住了加速度的物理实质,又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将“物体的平衡”编排在牛顿运动定律后面,就是考虑到为分散难点、降低台阶梯度,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相关知识。
3. 衔接教学中,加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3.1 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3.2 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自己解题就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总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配合,发挥每个人的潜力,一定会顺利步入高中物理的殿堂,学好高中物理。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吴庆麟.认知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