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云霄
【摘要】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治的银屑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不良药物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0%、70.0%,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B-UVB照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银屑病,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银屑病治疗方法
【关键词】银屑病;窄谱中波紫外线;复方甘草酸苷;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90-02
银屑病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其临床症状以红斑和鳞屑为主,以头皮和四肢发病为常见,也可全身性发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易复发等特点,可造成患者皮肤瘙痒、表皮肿胀、全身弥漫性潮红等,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1]。为了探讨其临床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银屑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银屑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16~50岁,平均年龄为(32±2.1)岁;病程0.5~12年,平均病程为(6.5±1.4)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重要器官功能异常患者。所有患者近3个月内均未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用药剂量为50~75mg/次,每日3次,持续用药8周,完成1个治疗疗程。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以以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指数(PASI)评分为依据,其中严重指数为皮损面积、红斑脱屑和瘙痒程度的综合评分。具体评价方法如下:(1)治愈:皮疹症状全部消退,PASI评分下降≥95%;(2)显效:皮疹症状消退70%以上,PASI评分下降60%~94%;(3)皮疹症状消退40%以上,PASI评分下降25%~59%;(4)无效:皮疹症状消退39%以下,PASI评分下降<25%或无明显变化。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经NB-UVB照射后均出现皮肤干燥、色素暗沉,停止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观察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后有3例患者出现水肿、血压轻度升高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有3例患者出现水肿、轻度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减药量后患者不良症状自然消失,表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皮肤病,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因素,多数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机体免疫、内分泌、饮酒、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研究认为银屑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疾病,采用NB-UVB照射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根治彻底等优点,其主要是通过抑制银屑病皮损表皮细胞DNA合成,减缓表皮细胞增殖速度,达到控制炎症细胞增长的治疗目的;同时NB-UVB可以诱导照射部位T淋巴细胞凋亡,并下调IL-2、IL-8、IL-10等细胞因子,进而减轻表皮组织的炎症反应。而波长为311nm的NB-UVB具有较强的穿透性,能有效穿透到真皮组织中,诱导T细胞凋亡,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3]。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基础上行NB-UVS照射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银屑病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银屑病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蔡明钢,王红艳,方俊华,等.紫外线联合中药疗法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5(02):
108-109.
[2]李玉湘,傅强,张秀春,等.NB-UVB联合阿维A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10,15(04):48-49.
[3]刘鸿伟,李建国.卡泊三醇软膏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10(1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