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农业输入“现代模式”

2014-04-29 00:44陆睿
当代党员 2014年4期
关键词:忠县流通农场

陆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就是通过“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动了本国农业快速现代化。

位于欠发达地区、处于欠发达阶段的重庆,该如何学以致用?

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模式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向农民家庭输入现代生产模式,提高单位生产力水平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江津市(现江津区)夏坝镇余粮村。

程迪英提起行李包,迈出家门。

走到村口,她回过头——熟悉的故乡,渐渐在眼前模糊。

“我不愿到外面打工,可在家种田糊不了口!”程迪英摇头。

程迪英的苦恼,正是传统农业的无奈——传统农业生产以糊口为目标,仅仅是家庭式初级生产的重复,导致单位生产力低、收益低、专业化程度低。

如此窘境,如何破解?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升级小农家庭式生产方式!”专家大声疾呼。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概念。

“家庭农场以传统农业家庭为基础,同时强调了生产行为的商业属性。”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说,这让农业基本单位具备了产业化特征。

中央决策如春风拂面,一大批家庭农场在全市萌芽。

程迪英很快从中受益——她返乡承包了150亩山地搞果园;儿子大学毕业后,也从城里回到老家,在果树下养起了山地鸡。随后,母子俩将果园注册为家庭农场,并被评为全区首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点。

2013年,母子俩笑翻了——他们的家庭农场收入120万元。

向农业输入现代组织模式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向传统农业输入新型组织模式,优化配置人力和物质资源,聚合产业化力量

伯志礼是忠县新立镇人。2003年以前,他一直在上海打工,“一年存不下2000元钱”。

2003年,伯志礼响应政府号召,回忠县种起了柑橘。

“柑橘挂了果,收入节节高——2012年,我家净收入5万元。”

如此好事,源自忠县对传统农业的重组。

2003年以前,忠县柑橘一直叫好不叫座。

为什么?

“我国传统农业以分散经营为组织形式,导致很难形成产业聚合力。”有专家表示。

聚合力如何产生?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主要有三类:一是以大型农业企业为龙头,二是以半官方的产业管理机构为核心,三是以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专家说。

忠县选择了第一项:龙头企业。

2003年以来,忠县相继引进了重庆三峡果业集团和美国施格兰公司等大型企业,按照企业化标准,重新组织柑橘生产。

“龙头企业入驻好处有三:一是聚合了柑橘种植户,形成了规模合力;二是统一了生产标准,形成了品质合力;三是保障了销路,形成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忠县一位干部说。

三大合力相加,产业聚合力应运而生——2013年,忠县柑橘年产值近13亿元,帮助6.5万人实现就业。

向农业输入现代服务模式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改造农业服务模式,让农民“轻装上阵”

2013年11月,巫溪县白鹿镇下坝村。

马铃薯熟了。田间地头,有不少乡亲正在挖收。

一派丰收景象间,一根顶着铁箱的木桩煞是惹眼。

“这东西干啥用?”常有外来人发问。

“这是电子报警器——专门预报马铃薯晚疫病!”村党支部书记卢和平说。

由于发病期很难确定,马铃薯晚疫病防控一直是个难题。

“这场仗,仅仅靠种植户赢不了。”卢和平说。

“赢不了”三个字,道出了传统农业保障服务的无奈——在小农经济模式下,从播种收割、农资制备到病虫害防治,都靠农民自己负担,造成农业生产单位成本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弱。

如此难题,何以破解?

“农业保障不能仅靠农民——政府应投入人力、技术和资金,建立相应保障机构和制度;同时也可借助市场力量,建立各类农业服务企业,为农民提供技术、种苗、农资、管护、防疫、法律等配套服务。”农业经济学专家曹正勇建议。

巫溪县很快行动起来。

舒进康是巫溪縣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2013年,他和同事们开始忙活一件大事:到马铃薯田里立“木桩”。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系统。它以气象电子信息网为基础,能够持续收集温度、湿度等环境即时参数,不断传回系统终端,再由终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爆发的疫情作出精确预警。”舒进康说。

当年,巫溪县马铃薯喜获丰收。

向农业输入现代流通模式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向农业输入现代流通模式,减少农民利益在流通环节的损失

2012年8月的一天,花椒贩子收购了江津区先锋镇椒农马杰的花椒。

拿到钱,马杰却不高兴——一斤才18元,价格太低。

为何农产品丰收,农民却讨不到好?

对此,市政协委员王健进行过深入研究。

“农产品从生产到终端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等环节。每经过一个环节,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一次,由此造成农产品‘卖难买贵,既伤农民又伤消费者。”王健说。

王健的观点,揭示出“菜贱伤农”的核心——在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下,各个流通环节不断蚕食农产品利润,导致农民收益微薄。

如此难题,如何解决?

2013年1月,重庆“两会”期间,市政协农业界别组集体提交了“一号提案”——《关于畅通农产品流通实现利农惠民的建议》,提出了一系列破解农业流通困境的办法。

“农超对接”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2月,巫溪人陈飞跃来主城访友。

他跟朋友一起到永辉超市买菜,准备大快朵颐。

逛了一圈超市,陈飞跃眼前一亮:“主城超市里,竟然也卖巫溪土鸡!”

陈飞跃并不知道,这些出现在主城超市的“家乡菜”,正在推动传统农业流通模式的升级。

近年来,重庆部分大型超市展开了“农超对接”试点——通过农产品基地和大型超市直接对接,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避免农民收益流失。

猜你喜欢
忠县流通农场
农场假期
重庆忠县 人才培育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农场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商贸流通
The Japanese keiretsu system
基于忠县农户调查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