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华
摘要:自上市公司全面应用新会计准则以来,公允价值在我国已经应用了四年的时间,其应用的效果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学术界对其经济影响的研究大多从“顺周期效应”、对股价的影响分析其市场影响,从对会计行为和财务行为的影响方面分析其对企业内部的经济影响。本文按该分类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和评价,指出目前该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
关键词:公允价值;经济后果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境内所有上市公司开始使用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中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大量使用公允价值,这标志着中国企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逐渐并轨,对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加速我国融入全球经济大潮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公允价值对我国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程度必将越来越大。随着公允价值的逐步施行,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讨论开始从“是否需要应用”升级为“应用后的效果如何”的论证与检验。我国学者关于其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而加剧了金融危机,是否能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是否能给公司带来业绩提升,是否会造成更多的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等。
一、公允价值与顺周期效应
顺周期效应是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中备受指责的原因所在。2009年FCAG发布公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提出如果大型金融机构更早更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可能不会爆发得如此集中和剧烈。中国学者也在这方面做出了深入而详细的理论推理和实证检验。于永生(2009)指出,顺周期效应与公允价值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财务报告与金融资本监管政策的关联性及次贷产品的复杂性,详细论证了“将扩大公允价值应用确定为金融工具会计长期目标”的正确性。盖地和杜静然(2009)认为,不确定环境是公允价值产生的客观条件,完全信息理论是公允价值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不是公允机制本身存在问题导致其对金融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会计信息本身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很多学者也指出公允价值在金融危机期间的应用,确实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周明春和刘西红(2009)指出,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风险的变化及企业自身信用的不确定性都会导致财务报表数据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对金融工具市场价格的重新估计并确认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益和损失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波动,进而加剧金融市场波动。毕茜和甘熠(2009)则认为,虽然公允价值本身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但无视和混淆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计量可比性的差异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会计计量的新思路和方法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黄世忠(2009)在综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产生的机理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说,公允价值会计主要通过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心理反应这三个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所蕴涵的市价代表企业出售资产可望实现的价格的假设没有考虑到极端情形下可能出现的“羊群效应”。而在金融危机中,正是这意想不到的“羊群效应”催生了这场几乎令市场崩溃的灾难。刘玉廷(2009)指出,我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一方面是因为美国过度创新的金融工具在我国不存在,另一方面则是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时的谨慎态度和适度原则。
二、公允价值的外部影响
笔者认为,公允价值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探讨是从宏观的层面对其经济影响进行研究。微观层面,我国更多的学者是仿照国外对其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关注的是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即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反应。
价格模型和收益模型是國内学者进行价值相关性检验的主要方式。价格模型中有两个较为成熟的指标,即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它们在股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这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结论却大相径庭。在王建玲、邓传洲(2005)、宋林的研究中,各项研究结果证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不存在增量的价值相关性。但另一项研究结论却证明,一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表外计量和表外披露及公允价值调整额与历史成本比较具有明显的增量信息含量,并且表内计量较之表外披露信息含量更丰富,另一方面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额和历史成本进行比较没有增量信息含量。研究人员认为原因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流动性较差,变现能力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认为,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研究结论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一方面是研究过程中行业与选取数据的时间不同,一些受公允价值影响比较大的行业,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也大,像金融业或投资性房地产行业。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逐步完善,对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理解和认识也会逐渐提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用后期的会计数据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必然优于早期的相关性结果。
三、公允价值的内部影响
研究者根据实际数据探讨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告信息的影响,从各类金融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还有某些像金融业、房地产业的特定行业及利益相关者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对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研究者通过对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持有金融资产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会将金融资产的大部分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金融资产持有过程中,管理人员会将盈利不好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处置,用综合收益表代替财务报告中利润表来体现经营业绩。还有一些学者分析了房地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在我国特定环境下引发的问题,指出公允价值引入后, 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通过公允价值计量自然反映到企业财务报表中,与宏观经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刘浩、孙铮等研究人员在对上市公司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对薪酬契约效率影响进行分析后发现,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
四、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会计计量的重要计量方式,其经济后果性应体现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相关数据造成的影响。因此,要从公允价值计量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公允价值计量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跟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市场运行的规范程度还相去甚远,距离完全市场还有相当的差距。从上文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的影响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的过程中均坚持了谨慎适度的原则,这是非常合理的。然而,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必然。
从整体上看,目前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还比较小,引入的时间也还较短,但就此就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下结论有失偏颇。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对其经济影响进行更为全面的动态考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应该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视角对其进行审视,将公允价值应用与利益相关者行为结合起来,从契约的角度对其进行双向和动态考察。笔者认为,这既是我国当前对公允价值经济影响研究的疏忽之处,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參考文献:
[1]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宋在科,王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会计研究,2008(06).
[3]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工业机械出版社,2006.
[4]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J].会计研究, 2006(09).
[5]叶建芳,周兰,李丹蒙,郭琳.管理层动机、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03).
[6]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7]肖永军.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企业的影响研究[J].财会研究,2010(03).
[8]毛新述,戴明德.会计制度改革、盈余稳健性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9(12).
[9]徐经常, 曾雪云.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J].会计研究,2010(03).
[10]冉春芳. 从会计政策选择谈会计伦理建设[J].财会月刊,2010(02).
(作者单位:保定市建功建筑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