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樂
報告委員會,出席人數52人,已達法定人數……送院會存查”,正因為在臺灣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上,國民黨籍張慶忠委員這30秒服貿協議闖關的動作引發了持續至今數十天的“反黑箱服貿”運動,幾易其名,最終定調為“太陽花學運”。全世界數百家媒體包括CNN,BBC,NHK等紛紛大幅報導,台灣再一次登上國際版面,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因為國會諸公,藍綠雙方大打出手,而是一群以“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為主體的青年學生佔領立法院,開始了宣稱和平理性的“反對黑箱作業服務貿易協議”的抗爭運動。那“兩岸服貿”究竟是什麽,又是如何的“黑箱作業”引發疑慮與抗爭。
翻閱兩岸官方相關文本,不難發現,“兩岸服貿”的全稱是《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它是2010年6月29日第五次兩岸兩會江陳會談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一環,服務貿易、貨物貿易、投資保障以及爭端解決協議協商等為ECFA的具體協議分類。而服貿協議本身已經在2013年6月兩岸兩會上海第九次會談中簽署。從服貿協議文本內容看,兩岸相互開放的項目中,台灣對大陸共有64 項開放承諾,其中37項是新增或擴大開放陸資投資的項目,大陸對台灣則有80項開放承諾,使台灣業者享有提高持股比例、增加業務範圍和貿易便利化措施等待遇,協助台商以優惠條件拓展服務業市場。大陸開放的程度形式上已經超過WTO的開放標準。至於台灣開放給大陸的64項中,有45項低於WTO承諾,都未達到自由貿易的標準,因此有大陸對台灣讓利一說。
在協議本身對台灣有利,同時又可以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理。既有對外公佈以及看得到的“讓利”又有審查法源依據,那爲什麽又引發持續的抗爭與反對,318太陽花學運的主張從“反對黑箱”再到“反對服貿,退回服貿”以及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等,學運的訴求幾乎從協議本身到法源依據全部提出了否定,那爭議究竟在哪裡。
禍根早種:魔鬼出在細節裡
早在2010年8月立法院臨時會藍綠雙方經過長達12小時、800多次的表決大戰中通過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即ECFA主體文本與5大附件,附件涵蓋:貨品貿易協定早期收穫清單及降稅安排、服務貿易早收等。當時朝野立委就為了採取“逐條表決”還是“全案表決”各持己見,綠營提出18次“提案刪除”,卻遭藍營以“不得修正、全案表決”對案否決,因此在ECFA透過全案表決闖關時,民進黨立委則不投票並高呼口號表達抗議。ECFA強度關山更多的是建立在“全武行”和“多數人頭”表決方式的基礎上,今日看來早已埋下隱患。因為在馬政府強勢主導下缺乏適度監督的ECFA協議中的早收清單並未如其宣稱的“早期收穫效益,將會超過2400億,對整體經濟效益的影響,更會有上兆元的水準”以及當局對經濟快速成長的過度自信等等,當這些“理想型”的目標遇到現實民眾實際感受與台灣實際獲益時顯得非常無力,無力感蔓延全島涉及各行業,質疑ECFA對台灣實際功效的聲音從未斷絕。質疑聲還未落下,服貿就在朝野大戰中開始了艱難的審查過程。早在2013年6月兩岸簽署的服貿協議一直未能在法律規定的三個月內進行實質審查,民進黨利用辦理公聽會拉長服貿實質審查戰線,率先破壞朝野協商協議,20場公聽會在民進黨極慢,國民黨極快的各自操作中結束,緊接著來的是民進黨召委突襲,臨時排定服貿進行實質審查,搶下主審權,違背立院多年潛規則——執政黨推動的議案“原則上、乃至國際議事慣例上”都會是由黨籍召委來排案審議。國民黨隨即阻止查並在之後由國民黨籍召委張慶忠召集聯席會議展開審查,果不其然就是民進黨霸佔主席臺,國民黨對嗆要開會的國會老戲碼,在馬英九主席六月服貿必須通過的壓力聲以及民進黨立委阻撓議事的雙重情形下,張慶忠召委在一陣混亂聲中30秒宣佈通過表決直接送院會存查,外界大多以“程序粗暴,違反民主”批判,這也是直接導致青年學生佔領立院,“程序正義”成為最初的旗幟。事實上長期以來立法院動輒以武力等方式表決議案的亂象久為人詬病,國民兩黨在“程序正義”上各有過錯。
以“程序正義”成功凝聚了一部份青年的憤怒進而轉變為更深層次的“反黑箱服貿”,學運對外提出:馬政府在與中國大陸簽署協議的過程不透明,沒有做好溝通,最後服貿協議將會影響台灣百萬勞工,導致台灣服務業產業外流,中國移民大舉來台,中小產業將受到極大衝擊。所謂的“資訊不透明,操作不透明”成為黑箱最好的證明,這是“反黑箱服貿”主要的外在原因。隨著一份帶有政治導向(較為激進,反中)的3分鐘反服貿網絡懶人包的流行,越來越多的青年學生堅持簽署服貿就是引狼入室,中國大陸將不費吹灰之力買下臺灣,民主自由將被獨裁統一取代,這樣的恐懼蔓延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社會人士加入。隨著法律界,財經界等專業人士的加入,一場圍繞服貿的大討論展開,眾人紛紛投入到尋找“服貿細節”的審查活動。
不難發現,協議開放美容美髮行業、交通運輸、電信業、印刷出版業等項目中,設計電信業的第二類項目開放直接涉及網絡運營的維護,在台灣這個網絡社會中,網絡的暢通與自由尤為重要;而印刷出版也涉及到言論、出版自由的層面;美容美髮行業由於自身的結構因素受到衝擊不容小覷,以及物流行業、金融行業涉及到國家安全層級的問題,面對諸多細節,似乎馬政府之前單方面宣導服貿之利略顯單薄。在台灣民主化20 多年後的今天如果有存在重回威權獨裁的疑雲,那318太陽花學運抗爭的熱情不難理解。
深思原因:政府失靈、
民主恐懼還是世代低落?
回顧馬政府執政六年,無論是ECFA、證所稅還是十二年國教等本身有益於台灣總體發展的政策往往在一陣混亂中或妥協,或放棄,或者強制過關。朝野溝通各有算計暫且不論,但是對民眾的宣導往往存在不及時、不全面等狀況,片面宣傳有利,不利之處幾乎絕口不提,相關弱勢衝擊部份的補救也遲遲不見蹤影,“精英政治”的處理模式也運用在了政府與民眾的溝通中,這往往招致“一黨獨大、不聽民意”的嚴厲批評。毫無疑問,在任何雙邊協議中,保密是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雙方都不可能在未談判或者談判過程中率先露出底牌,從而喪失主導權和博弈資本,從形式上看存在“黑箱”的成份,但是保密與資訊透明、溝通順暢之間不是完全矛盾,面對著與大陸這樣一個有別於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體談判時,民眾對於資訊甚至是實際參與的渴求度會自然升高,如何平衡國際間談判機密與資訊上溝通無礙,顯然在這一點,馬政府的精英主導思維加深了民眾的疑慮。
客觀看待,首先如果不談兩岸,純粹從經濟層面觀察“服貿協議”,在全球經貿自由化浪潮下,區域經濟整合勢在必行,如何快速加入各種區域經濟組織,已是各國優先的貿易政策。主要經濟體均透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以免除彼此的關稅及非關稅措施,促進雙方貿易的成長。根據艾普羅民調顯示57%民眾贊成台灣和其他國家簽貿易協議,顯示超過一半的民眾都理性知道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回顧此次服貿協議中涉及上千個行業400萬台灣勞工,從總體看,比如金融、電子商務、面板等台灣多個主流產業將獲利,而美容美髮、出版印刷、電信等行業則受到一定衝擊。而世界上任何一個雙邊協議都無法使得一方全部產業受益,正如台灣10A央行總裁彭淮南強調,“服貿協議有益於台灣經濟的結構轉型與整體提升,有效的提高台灣企業在大陸對抗韓國同質性產業的競爭力,經貿協議只要take高於give就有簽署價值”。如果馬政府能夠做好弱勢產業的轉型以及補貼保護等輔助措施,優勢產業利益可以擴大,相關產業受損面也可以縮小。無論從2008,2012兩次總統選舉選民對經濟改變的渴求還是馬政府對外宣稱的經濟才能,涵蓋服貿、貨貿的ECFA則是一大經濟活血良藥和台灣經濟總體亞太佈局的重要一環。
然而當服務貿易協議帶上“兩岸”一詞時,則會引發更多的政治意涵,面對中國大陸形式上的經濟善意,一方面會出現大經濟體(中國大陸)侵害抑或吞併小經濟體的經濟疑惑,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則會出現“以商逼政”以及經濟統一政治的恐懼,“香港化”在台灣更是成為一種時尚認知,面對陸港日益激化的矛盾,台灣與香港很多人將其歸結為是因為大陸與香港簽署CEPA後而造成的香港經濟提升卻產生民生、政治、文化等多重矛盾叢生的困局,不可否認,涉及到“兩岸”時,卻有56%的台灣民眾反對與大陸簽署服貿,顯示民眾對大陸有很深的疑慮與不信任,才會出現同樣都是FTA,換了不同的國家,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結果。面對台灣與紐西蘭、新加坡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台灣幾乎沒有引發關注或者爭議的情形,而涉及到兩岸時,政治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大於經濟因素的影響。對於大陸不同文化特性、不同政治制度等的恐懼和憂慮引發的捍衛自我民主自由的抗爭,在此看來至少有所依據。
而越來越多的人發現,台灣近年來發生的“文林苑事件”,“苗栗大埔事件”,“洪仲丘案件”等社會議題或者公共議題出現爭議時,這次太陽花學運的不少年輕領袖早已參與其中,兩岸服貿協議也許更多的只是一個導火索,佔領國會後學運十多日的發展逐漸把青年族群甚至是社會上長期沉默的部份群體的聲音表達出來。當你發現台灣的年輕人在立法院塗上“當獨裁成為事實、革命就有義務”的標語時,有人鼓吹革命有理,號召台灣版“茉莉花革命”,也有人大批台灣重現大陸文革紅小兵,“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可是似乎鮮少有人談及,爲什麽這個世代出現在這麼多的社會抗爭中,涉及軍事、社會、文化、經濟多個層面。事實上“22K”青年族,已經成為當下青年最無力的自嘲,大學畢業後領到的平均起薪只有新台幣2萬兩千左右,十四年未增加反而下降甚至低於90年代時期的平均起薪,台灣2013年整體失業率下降至4.18%,創近5年新低,但20到24歲的青年失業率,卻是創下歷史次高13.75%,這無疑加速了青年的不安憂慮感。薪資低失業率高的困境下年輕人無法組建家庭養育小孩,更無力承擔贍養父母的重責,這樣的憂慮深深困擾這個世代。面對兩岸服貿協議等的簽署自然會加速台灣資本外移的狀況,台灣本土的青年就業率如果不選擇到對岸大陸工作也存在難以短期改變的結構困境,在內部困境尚未解決的情況下再開放大陸競爭,這樣的隱患會帶來多大的危害?很多人迷茫、彷徨更無力改變。
台灣年輕世代面臨內部困境與外來競爭時,再加上網絡時代的傳播媒介等多種途徑,年輕人對於自身台灣認同感勢必大幅上升,相關研究表明,1990年只有不到30%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唯一選項),而20年後卻有超過70%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唯一選項),憂慮服貿變相成為大陸統一的籌碼等等的恐懼並不是無的放矢,更有截然不同的民主文化與生活理念在某種程度上更加上“我們”與“你們”,中國(大陸)與台灣的深度區隔。在“今日台灣、明天香港”的港臺公民社會日趨緊密連結的趨勢下,台灣看到了香港的抗爭後,對於台灣的未來,似乎他們有自己另外一種不同於官方的思維,正如同一位參與學運的青年學生反問到難道經濟才是我們最核心的價值與訴求嗎?
僵局難解:
深化民主還是活絡經濟?
318太陽花學運發展至今,其實一路跌跌撞撞,從不甚瞭解服貿內容到衝撞行政院引發爭議再到改變訴求要求總統對話,最後決定擴大全台抗爭,一次次在民主與法治的博弈中相互衝撞,不免有社會不同聲音批判,強調他們不懂服貿竟然反服貿,無理佔領行政院以及不斷提出訴求拒絕對話,其實不難看出,當社會出現兩種甚至是多種聲音時社會才展現出自身的多元價值所在。這場學運引發的關於“全民實質審查服貿”、“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討論、代議制民主失效的補救措施等的思考在台灣社會不斷擴散,今天這場學運本身的價值遠不及它帶來的民主法制思考。面對中國大陸,存在諸多複雜的政治經濟因素因而需要更為謹慎的對待兩岸間的任何協議;面對公共政策、公共議題的討論台灣又是否存在全民討論的新模式;面對長期以來的國會亂像,藍綠惡鬥,一場形式上違法的佔領立法院行動是否會給台灣僵化的代議制政治帶來些許改變,都是值得期待的。這無疑是民主深化必要的一環,如果能夠開啟一個改革深化的典範,那麼當社會去批評這場學運違法、衝動之餘,則會更多的思考當下的臺灣需要怎樣的改革與制度,更好的在制度設計與分配公平等尋求平衡和諧。
面對太陽花學運,確實有很多因學生熱情產生的衝撞,但是對於參加這場學運的青年其實帶來了一個更大的挑戰,那就是“覺醒”,這裡的覺醒更多是關於台灣未來的思考:當全球化衝擊,我們無法迴避之時,面對大陸、港澳甚至國外競爭時台灣的年輕人除了憂慮、自我保護之外是否還應該充實自身,主動參與到競爭中,化被動為主動。當國家的政策,例如經濟、社會層面的政策出現時,對於公共議題的思考是否要僅僅停留在因為違反公平正義而反對或者爲了反對而反對的二元對抗思維中,責任的承擔意味著更多的思考如何達到總體佈局與具體公平正義的平衡點。
面對區域整合,台灣沒有辦法孤身在外,面對大陸也無法迴避,對於兩岸服貿協議是否能不止於“兩岸”的服貿協議層面,用更加宏觀的角度多去思考台灣未來的經濟走向與亞太定位。對於服貿如果長期無法通過,是否會重傷台灣加入TPP或者更大的區域整合的信譽也不能不去謹慎思考。台灣可以放慢步伐在做好溝通的基礎上進行談判,但絕不能停留腳步,面對中國大陸經濟崛起,一個更加有力的機遇伴隨挑戰而生,台灣需要活絡經濟才能活化僵硬的社會結構。如何與大陸競爭合作更是一個在反對之外值得更加深入探究的課題,需要全體民眾,特別是承擔未來責任的年輕世代多多思考與探索。台灣是一個服務業占七成左右產業結構,又是一個以出口為主要導向的經濟結構的經濟實體,閉鎖不是台灣的最佳選擇,如何在保護自有文化與價值的基礎上審慎面對大陸,如何利用大陸市場追趕新、韓,避免真正成為亞洲四小龍中甚至是亞洲崛起時代中最失落的一代,這更是一個嚴峻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