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2014-04-29 18:30丁锁青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营造课文

丁锁青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75-01

一日,早自习结束回到办公室,一同事说:“刚才经过你班,听见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这种感觉真好。”

“这种感觉真好。”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是啊,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语文课上得越来越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甚至出现了“不闻读书声朗朗,但见习题似海洋”的怪现象。

究其原因,多数语文老师上课只注意了“讲”而忽略了学生的“读”。很多情况是,学生刚刚接触了课文后就匆匆进入了各种分析。结果学生头脑中塞满了各种似懂非懂的分析结论,却没有对作品的切身感受。这样即使老师讲得再有条理再好,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时日既久,导致学生疏于朗读,文章理解浮于表面,语文素养普遍低下。鉴于此,我想:应该拿起书来,大声诵读,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我国古代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朗读,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地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意境中,品味出其中的妙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证明了这一点。据说,清朝桐城派大师姚鼐读韩愈《送董邵南序》第一句:“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须中间换气才能成声。可见其在吟诵体会格调顿挫上是如何认真。现代教育家也提倡朗读,认为朗读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朱自清说:“朗读对于说话作文都有帮助,因为练习朗读得咬嚼文字的意义,揣摩说话的神气。”叶圣陶也认为朗读与研究课文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具体来说,笔者认为语文课中着意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至少有以下几点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理解、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仔细推敲文章的含义、情味,想象作者的心境和情感,领会其深层的意蕴,形成“入境始与亲”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与交融。正如叶圣陶、朱自清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所说:“只要反复吟诵,才能做到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比如,在上《项脊轩志》这一课时,我按照初读理解,再读体悟,反复吟咏的步骤,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师生共读、学生自读等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和所抒发的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整整一个半课时,在学生的边读边说中,我穿插介绍归有光的身世。学生的理解体悟逐步加深,发言也越来越精彩。特别是对文章的结尾,学生深有感触,在他们以后的随笔中,多有模仿。

其次,有助于引导学生领会中国文学语言的韵律和美感。中国文学语言之美不仅表现在内容、意义和外在形式上,还表现在它特有的声音、韵律上。“之乎者也”,声韵节奏,排比对仗,抑扬顿挫等等,其音韵之美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充分体会出来。无论是古文还是现代文,其特有的音韵之美足以让我们读得摇曳生姿、手舞足蹈。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一,建立诵读的规范,不能盲目地毫无章法地读,需有诵读的规范。古人强调读书需“整顿几案,正身体”,因为读书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需要“读”与“思”相结合。如果没有一个规范的读书形式,即端正的态度,精力就会容易分散。思想未免会懈怠。正如王守仁所说:“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络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自开矣。”

第二,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大体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正确流畅地读。即做到读音正确,不错不漏,不重复,不颠倒。第二步,传神地读。即在前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感情,正确把握语调和语气,反复诵读,从而真正做到如朱熹所说“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

如在教读杜甫《登高》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背景知识和课下的注释反复读几遍,做到流畅有节奏,然后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诗中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传神地读出诗中郁积的那种沉郁愁苦的感情。如学生总结:首联中“风急”两字要读得凄惨。“天高”调子要高,并拖长,体现一种辽远阔大的意境。“猿啸哀”“鸟飞回”是种欲哭的调子。又如颈联中“万里悲秋常作客”句“万”“悲”“常”要重读,且“万”字声音要拖长,表现一种万里谣迢之感。“常作客”音调放低,读出一种凄苦无奈之情。“百年多病独登台”句是杜甫深感自己老病孤苦,形单影只,无所依傍。其中“百”“多”“独”要重读,特别是“独”字。仿佛所有的痛苦都凝结在这个字上,要读得特别痛苦。此后学生再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中诗人的感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读出了情,读出了味。其效果远不是枯燥地逐句分析,讲析所能达到的。

第三,营造积极的朗读氛围。氛围即因群体的行为而形成的气氛。能感染到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很多老师埋怨学生羞于开口朗读或疲于朗读。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没有营造好一个积极的朗读氛围。只有在特殊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开口朗读,朗读训练才会有效果。

营造朗读氛围常用以下几种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音像等,其具有的图文、音像并茂等优势易于创设特定的朗读环境。如果能合理选择,恰当运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也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如有些课文可以利用一些名家的朗读录音进行朗读教学,让学生初听——跟读——自读——再听——再读,从而营造朗读氛围,掀起朗读的高潮。

比如,在上《听听那冷雨》这一课,我用的是林海的《琵琶语》,在整体把握文意后,我先范读了一段,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音乐声中自读、品读。之后,学生纷紛要求个别读,我适时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互评。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朗读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

二、教师范读、领读。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都羞于“美读”,以“美读”为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教师大可以大胆地美读、范读。教师的范读不仅可以给学生做示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从而在课堂中营造积极的朗读氛围。

有人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这话也许过头,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朗读教学对于语文课的重要性。语文老师如果能把“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用“读”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情感和体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相信,语文教学的前景必将是另一番天地。

猜你喜欢
语文课营造课文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背课文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