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学的文学回归之成因

2014-04-29 00:44位俊达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诗经

位俊达

【摘 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凭借着他独特的平等性、游戏性、互动性以及开放性而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与欢迎。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与《诗经》时代的创作方式、宗旨等都更为相似,网络文学更算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

【关键词】网络文学;《诗经》;大众性

“文学起源于人对生活的理解、思考与体验,是人类对精神领域的探索。在不同时期,文学有着其不同的表现形式。”[1]文学创作在最开始阶段,是以口耳相传为主的,它需要一种形式表现出来,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而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发展开辟了另一个文学创作的时代。它几乎改变了文学创作的主体,使文学回归民众、贴近现实、贴近实际,网络文学也因其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而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一支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网络文学的平等性

在网络文学产生之前,文学基本上是一种精英文学。其相当高的发表门槛使许多有才华的作家受到打击和挫折,也使很多好的作品就此埋没。可以说,这是文学发展的一种弊端和缺憾。在以往,这或许是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是网络文化却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个矛盾。

1998年,蔡智恒以痞子蔡为笔名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获得了巨大成功。蔡智恒也因此一举成名,他的网络小说的出版开辟了由网上转入网下的一种新模式,也因此涌现出一大批的网络写手。

因为网络的快速普及,它以其平等性为众多这样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创作的平台,可以很好的满足其“被阅读”的快感。在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传统的印刷文学作品及其作者也还在某种程度上保持着自己的某种特权地位。而在网络时代,这种特权被剥夺了。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以供人阅读,网络写作是一种自由的开放的话语狂欢活动。没有作者身份的限制,也不论学历高低,只要是在网络上,你就可以任意‘涂鸦。正说明了网络文学又重新回归到了民众之中,而不再是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特权。而在诗经时代文学也大多是产生于民众之中的。这是网络文学回归诗经时代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网络文学的游戏性

中国古代文人讲求“文以载道”,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曾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都强调了文章诗歌的功利性主义。现代革命文学“文学为政治服务”的主张更是将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发展到了顶峰。受古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的知识分子都已习惯于赋予自己的以崇高的使命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这种长期的倡导,也削弱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性与审美价值。这与康德与席勒所提倡的“游戏说”也是不相符合的。康德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是:艺术的本质是自由。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身为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它体现了艺术的娱乐性与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作用的。而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写手们是不用顾忌“文以载道”这一点的,随感而发,不必去追求社会功利。因为网络具有隐匿性,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创作欲望,在自由中实现艺术的价值。他们既不是“为了政治而文学”,也不是“为了人生而文学”,他们只是单单的文学爱好者,只是想要表达自己。

《诗经》中所体现的自由也许是最恰当的“古今遥相呼应”。《诗经》的自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经》是一部自由的诗集,诗中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崇高赞美;另一方面则是《诗经》创作过程中所体现的自由,也就是劳动人民喜怒哀乐的抒发,不带有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作品。所以说,网络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回归到了“诗经时代”。

三、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网络给读者创造了一种交流平台,这是在以往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想都不敢的情况。以往作家创作作品,都是差不多要将自己“封闭”起来,是根据自己的感官所触及到的客观世界结合自己的主观情感而构成了一部作品。这种情况本就是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人们个体发展的个性化加强,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也便应运而生了。

在网络上,彼此沒有严密的上下级组织,彼此的联系是真正属于为网状的,即平等互助的。对文艺作品的爱好成为沟通彼此的纽带,一切都发乎性情与内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向写手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写手们也会相应的进行修改,直到符合大家的口味。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不仅更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真实感,更贴近读者的生活;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创作心理,他们的意见被采纳,即使不是自己亲手参与作品的创作,也会由衷的感到高兴。而这些作品自然会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精英文学的发展,文学能回归到“互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文学的初始阶段,文学也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沟通形成的。《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就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相互结合而表达的共同愿望。因此,《诗经》至今读来,仍能发人深思,因为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大众的文学作品”,才更能反映民众的生活、思想状况,它不仅是一个表现传达作品思想内容的载体,更是一面展现时代精神的镜子。也因而,网络文学的回归是文学一次归真的里程碑。

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这是由网络传播的自由性、虚拟性和共享性造成的。与传统文学不同,网络的虚拟空间恰好隐藏了个人的真实身份,所有现实世界里所要估计的道德、规矩、陌生感、警惕性都在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的“转换”中消失了。而现代承受生存压力的年轻人,正是需要这么一个可以沟通、倾诉的平台。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消失了,于是心理“零距离”反而促成了网络上的真实。人们可以大胆的倾诉,尽情的表达而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这体现在文学上,便是造成了文学内容的开放性。在这里,且不论造成网络文学这种发展状况的利与弊。文学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国最早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批评观点就是“诗言志”,当然,不仅是诗,各种文学作品都是包含着作者的寄寓。网络文学的产生则为那些想要通过文学作品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机会。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倾吐心声、缓解压力、寻找知音的一个平台。

现在的社会也许不如《诗经》中的那些作品在创作时所处社会那么淳朴、自然,但网络这个创作空间的建立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弊端的一种弥补。尽管它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却不能抹煞它积极的一面。

结 语

网络文学作为区别传统文学,挑战传统文学的一个新事物,它的优越性已在慢慢的显现着,尽管它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但这是新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许正是需要我们在对网络文学进行利用的同时也给与一些关注和纠正,才能使网络文学更好的发展。网络文学所体现的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地方恰恰是传统文学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所丢失的。我们所要追寻的也许就是诗经时代那种没有门槛,没有功利,可以各抒己见,尽情表达的创作过程。在这个层面上,网络文学更像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

【参考文献】

[1]江冰.论网络传播对当代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成秀萍.跨越时空的文化撒播——论网络文学的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诗经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揭秘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