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与可及其山水田园诗

2014-04-29 00:44马郁
西江月·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色彩

马郁

【摘 要】文同是位大画家,他在诗文里描摹自然景色,常跟绘画联结起来,为中国的写景文学添了一种手法。泛泛的说,在文同的笔下风景就像图画一样。这种手法的广泛运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文同之后,中国古代的山水风景诗创作又多了一种全新的描写手法,钱钟书先生因此而评论到:“在他以后,这就成为中国写景诗文里的惯技,西洋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类似的例子。”

【关键词】文同;山水田园诗;色彩;“以画入诗”

文同,字与可,四川永泰人(今四川盐亭人),北宋时期我国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号笑笑先生、笑笑居士,人称石室先生。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的具有多种才能的艺术大师之一。苏轼就曾经公开的称赞文同有“四绝,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他的诗歌,是连接盛唐诗风与宋诗风格的纽带,对宋许多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几乎达到“无体不工”的程度,虽流传下来得作品数量不多,但语言精练、风格质朴,是研究北宋时期各方面的重要资料。本文就试从文同的山水田园诗论述诗人的独特之美。

一、诗歌的画面美

文同的山水田园诗,大量的借鉴了绘画的技巧与方法,追求诗歌意境的画面感。读到这一类诗歌的人都有一种置身其境的感觉。比如在诗人曾经工作的府衙内有一处供他读书休息的地方,不大,但环境十分清幽,诗人很喜欢这里,称这里为北斋。他曾经写过一首《北斋雨后》,“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全诗只有短短的八句,其中却蕴含了深切的含义,尤其是那一句“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更是绝妙。在这一句中,有鸟,有蝶,有在这样的一种雨后环境中鸟雀亲近大自然的欢喜得意,还有渐渐秋深,花已凋零,蝶影稀疏的情形。一切的一切,是在写诗,可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幅秋雨过后的风景画。

文同还有一首《墨君堂晚晴凭栏》,在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墨君堂中看新霁,十里平林铺净绿。青烟一去抹远岸,白鸟双来立乔木。戴胜入园蚕已老,栗留过陇麦将熟。坐等月破东岭云,自取帘钩更高轴。”读完这首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就是一幅雨后初晴,大地清透,由远及近缓慢打开的卷轴画。远处,树木葱茏,一抹青烟若有似无,镜头缓缓推进,鸟儿们成群结队从眼前飞过,地里的庄稼就要成熟了,这就是一幅惬意的田园风景画。

文同的山水田园诗歌,十分注重词、句的运用,努力营造出诗歌的一种画面美感,通过文字美达到视觉美,从而调动感官上的享受,最终达到让读者产生身历其境的美感。

二、诗歌的色彩美

和其他诗人相比较,画家文同还特别喜欢并擅长运用一些色彩词语来表情达意。绘画领域里,画家们使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些基本的色彩来调绘出五彩斑斓的美丽世界。作为一位画家,文同对色彩的运用把握的十分恰当,所以在绘画领域有了一番成就,在文学创作方面,表现绚丽颜色的词语就成为了文同手中的“颜料”,被他施以巧手,别具匠心的运用于遣词造句间,整首诗歌显得格外的绚丽、明媚。文同有一首《东山亭》,在这首诗里有这么一句“晚云几处水墨画,秋树数番红绿缬。”他的《雨过侧调》中的经典的“阴车飞空载急雨,雨过林塘若新换。柽花浮波鱼误食,松子落屋乌惊弹。白云挂树久不起,青烟泊草殊未散。东园傲吏爱高竹,把卷倚风头发乱。”在这两首诗里面,有白云,有青烟,有红,有绿,色泽明快。还有他的诗歌《莲池》,更是将色彩词使用到了极致。“紫盖嫩贴水,玉梢长刺沙。避风红出没,惊雨绿交加。”在诗歌里面,荷花是红的,荷叶是绿的,就连刚长出的嫩叶也是令人感到娇嫩的紫色。读到这首诗,人们的眼前不禁浮现出著名的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作,强烈的色彩对比感带给人们视觉冲击力,文同的诗歌,通过这些色彩词语的运用达到了让诗歌的画面更加优美动人的效果。

固然,在诗歌的创作中使用色彩词语还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如果僅仅只是追求词藻的堆砌,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而是应该尽量追求以简洁的笔墨刻画出所要描摹对象的“神”与“韵”。南朝时的评论家刘勰就认为“凡擒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则繁而不珍”。文同在诗歌的创作中很注意这一问题。“庭前梧桐树,昨日闻早霜。朝来逐叶上,已晕一拂黄。”庭院前有一棵梧桐树,夏季里碧绿油亮,昨天起床,叶子之上就有了斑斑早霜的痕迹,今天早晨再看,枯黄之色已经逐层而上了。季节交替这一复杂的过程,被诗人巧妙的运用颜色的变化来轻松的交代了。在文同的笔下,量词与色彩词巧妙搭配,梧桐树上的“一拂黄”,既是新秋到来的信号,而初秋那种淡淡然的韵味又被这个词表现了出来。

三、“以画入诗”

文同还习惯将绘画的一些专门术语带入到诗歌之中,将通过语言所展现风景的美妙与通过画笔所展现的绘画的意境的美妙相结合。如果说通常优美动人的诗歌,是一幅三维图,文同的诗歌,展示给读者的就是一种空间层次感清晰、立体感十足的四维图画。“仙杏一翻新,妖饶洗露晨。待妆忧粉重,欲点要酥匀。月淡斜分影,池清倒写真。君须怜旧物,曾伴曲江春。”这是文同的一首描写杏花之美的诗歌--《杏花》,在诗中,文同不仅形象的描绘出了杏花的色泽之美丽,姿态之妖娆,还引入了一个绘画领域的专门术语:写真,这一术语本来指得是人物绘画时,要求形神俱肖,但诗人把这个术语用到了写作中来,这一个词就将杏花写活了,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似花朵般妖娆的女子,临水自照的画面。“一顷清波四面平,宛然唐相旧经营。高秋林木形容老,落日楼台彩绘明。有景可寻兰棹远,无幽不入竹桥横。二年所得官居乐,肯厌频来缓带行。”文同在这首《房公湖》以及以后的《依韵和子骏雪山图》等一些诗中,也都在多处用到了绘画领域中的一些专用术语。

除了这一点引用绘画领域的专用术语入诗吸引读者以外,文同的许多诗歌最引人注目、与众不同的就是他往往在写作的过程之中能够做到“以画入诗”,这一点比以专用术语入诗来得更有深度。就是直截了当的把眼前所要描摹的景色比拟为某种画法或者是某人的名画,读起来形象感更为的强烈。如“山色满西阁,到江知几层。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阔外晴烟落,深中晚霭凝。无由画奇绝,已下更重登。”以及“爽气浮空紫翠浓,隔江无限有奇峰。君如要识营丘画,请看东头第五重。”北宋的早期,在中国的山水画界曾经出现过两位赫赫有名的大画家:李成和范宽。其中的李成,在早年,他的祖先迁居到了北海营丘,所以世人又称他为李营丘。根据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录》里的记载和描写,李成的画“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致。”而范宽的画风则是“山水浑厚,有河朔气象,瑞雪满山,动有千里之远。寒林孤秀,挺然自立,物态严凝,俨然三冬在目。”在这一类的写景诗中,文同并没有着力从细部描写出发,,没有写峰峦的如何雄伟,如何险峻,只是说像李成、范宽的画,至于如何像,什么地方像,有多么像完全依靠的是读者个人对于这二人画作的的想法和领悟。还有文同的诗作“朔风吹雪满横湖,众鸟归栖日欲脯。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这首诗的自注中文同这样写道:“《暝禽图》乃景孺所藏之奇画也”。诗人在这里没有细细描写众鸟归栖的种种画面,只是直接把这幅场景用好友所珍藏的奇画来指代,不用过多的话语,熟悉这幅画的朋友们定会了然于胸的。

猜你喜欢
色彩
自然的色彩——黄(下)
自然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色彩与构成
秋天的色彩
缤纷夏日
我喜欢的色彩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