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珣
一般来说,对于一件事,不管你做了什么选择都好过让结果来选择你,然而雾霾就是这么一件无奈的事,你骂这国家只搞经济建设,不顾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危,但到底也得拼死拼活地蹭口热粥。30年来大工业化的成果落进得利者的腰包,但大部分人还没来得及尝到一点甜头,却得一起分享着空气里这份恶心。小资布尔乔亚们开始意识到健康,锻炼身体,吃东西讲究有机,无奈外界之毒无孔不入,就像那则网络笑话:一个老外来到北京,每天坚持绕着二环跑步,2年之后,得了肺癌死了。
中国人到底关不关心雾霾,近年来是肯定的。
北漂青年早上先刷一下手机PM2.5指数,可以不出门的待在家里,门窗紧闭......媒体上关于雾霾的报道并不鲜见,2013年人民网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嫦娥奔月”和航空母舰,而是食品安全、物价上涨、空气污染等民生问题。而雾霾上升到民生问题的范畴,其实还有劳美国大使馆把那微波炉大的侦测器带进来,还有那些微博“大V”们的殷勤转发“又爆表了”“毒空气肆虐”。
雾霾在全国各地“爆发”,并非最近才开始的,之前也有不少“空气污染”的议题,只不过“雾霾” 一词还未普及,有些人仍以为那只是雾,或只是简单的“大城市空气不好”而已。有北京网友指出,最早播报PM2.5的时候人们还不太当回事,过了大半年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雾霾会让肺变黑,那些当年调侃戴口罩的外国运动员“怕死”“居心叵测”的爱国青年也不得不加入口罩哥们儿之列。
的确政府也开始关注了,毕竟雾霾不像家里垃圾,往别的地方一扔,就可以假装看不见。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民众信息来源多了,用“蓝天指数”哄哄民众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最初也有些发言者说PM2.5不重要啦PM10才关键,后来也不得不羞答答地承认PM2.5的毒能量。但是,经济保八的包袱放不下,要大量减少排放或停止生产不可能。中国一开始还可以把重工业移到不那么醒目的地方,让各地自己去解决,反正门面干净就好,但显然这治标不治本的策略只是设了一个定时炸弹。
才没多久,那些令人怀念的乡村已经很难找到一方净土,适宜生存之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如今雾都之人们也无去处了,可悲的是,往往直到自身生存条件受到危害时,大家才慌忙地开始想办法。
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人到底关不关心雾霾,首先我们是否认识它,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PM2.5里面有什么,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汽车尾气等占了多少比例,什么才是治疗之方,专(砖)家们各说各话,民众一知半解,而许多城市连测试器都没有,在信息极度不透明的情况下,关心起来特别费力。
另一方面,还有更多的人先填饱肚子才能考虑那东西是不是地沟油,空气好不好;如果空气质量改善也会拍手叫好,但带来的效益远不及物质上面的改善。不要说考虑戴什么样的口罩了。
即使关心雾霾,并不代表会做出行动,比视而不见更可怕的,是习以为常。所谓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改变不了小环境,就去适应环境。是的,“咱没那个权力,也解决不了”,当今大多数人显然还是在寻找适应环境的方法,比如戴口罩骗骗自己,或干脆搬家移民,但是当环境正吞噬着生命时,岂容许人们去适应?显然这已是无路之路。
改善小环境,就得多出一些麻烦,你会为了减排而坐地铁,或是改开电动车吗?你会上诉附近的污染企业,还是收了一笔钱就搬走?而对于那些更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或是对于那些直接制造污染源的企业,能做的就更多了。“反正不差我这一份”是要人命的毒药。
环境污染是个恶性循环。美国学者威尔逊曾提出破窗效应这一概念: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不去修补,不久就有更多的窗户被人打破,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气氛下最终导致整体败坏。前不久有媒体人预测:10年内一定会有极端的环境灾难事件出现,想必非无稽之谈。跟许多问题一样,这需要从规律、制度上找原因,而普通民众也有一定的角色,当然这除了需要渠道和平台外,也跟公民意识脱不了关系。
尽管作为一个个体,要承担起推动环境改善这个担子,似乎是不可承受之重。不可否认,环保更多的还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政府缺乏治理方案和监督体系,国内环保部门靠挂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下,以至于对本级政府的制衡作用受到限制。产业升级以及能源消耗量的控制,难度之大不是一般。更重要的是,社会缺乏一个独立于其他势力又能够达到制衡作用的群体。至今也有一些环保组织站出来了,虽然与国外比起来能发挥的影响力较小,但总比两手一摊等死好。长期被裹在“官本位”的蛹里,突破虽不易却有必要。
制度与人性的关系是巧妙的,所谓的道德正义有时候是权力和价值观的产物,“文革”时的告密文化就是一例,只要权力在控制、管理着生命,公民性在权力之手越强的体制里就越卑微。在雾霾笼罩的中国,“公民”更该抛头露面了,并不是要学习雷锋精神,而是以公共利益为根基,从而使得社会各种层面的权利都能受到关照。
并且,环保意识其实就是举手之劳,从最小的地方开始,就像日本人回收宝特瓶会先把外面那层皮剥下来,皮和瓶盖分别处理,就像台湾人在外面吃饭还会自备筷子。再说,当社会愈来愈多公共知识分子形成自下而上的壓力,势必能起到规范力量,不然,人人都不想扛的担子自然会忽喇喇似大厦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