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探索

2014-04-29 16:47韩杰博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形式德育理念

韩杰博

【摘要】德育是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对中职生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中职生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为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德育理念、内容和形式需要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中职 德育 理念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60-02

一、以生为本,寻求德育内涵的回归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发展不但要求涉及到方方面面、更要求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发展,它不能被扭曲、更不能被“异化”。但现实中,传统“分数论”给我们中职带来的是一批批“不合格产品”,成绩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行为的偏差、甚至扭曲。因此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观念上的更新,这可以说是做好中职德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性化的德育新理念,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感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主体,而不是单向灌输的客体,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主需要来开展德育活动,真正实现“外在—内在—外化”的转化,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我需求;把德育看成是一种生活,而不是一种压迫力,通过生活切身感受、接受道德准则,并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情感的“活人”,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体验到什么,德育过程其实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受到情感上的冲击才是真正有效的德育。

二、质形并举,促进德育模式的构建

如果中职的德育是一棵大树,那么德育内容就是树根,树枝就是德育的形式。在新形势下做好中职的德育工作,就要求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做出调整和创新,紧握时代脉络,结合学校实际,时刻注重学生发展。

(一)内容创新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

1.三业教育要做好

据调查,中职大部分新生基本上是在父母的“压迫”之下来上学,对未来并不清楚,能混则混、混不下去干脆不混,学生的“三业”教育:始业、就业和创业必须正视。始业教育要切实保证新生明确“职业”,了解专业、喜欢专业、学好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必须重视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求学过程始终,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增强未来就业的适应能力与竞争意识。

2.法制教育要加强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也是决定一个人一生的转折期。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对于个体来说终身受益,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形势要求我们重视、突出法制教育,开展一系列的自我教育活动或者现身说法,让学生有机会学法、知法、懂法,树立牢固的法制观念,同时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守法。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需要认真对待的工作。

3.心理工作要重视

个体的健康,不仅是生理健康,更是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明显,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实质是的心理情绪的流露。心理问题的多、难、杂,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重视。

(二)形式创新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

1.教学形式

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导致好大一批反感甚至抵触情绪。我们必须突破传统,寻求创新,实现从讲授到参与,体验的转变。

(1)“引进来”

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多种教学软件,使德育教学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更有利于激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在内容上,要尽量与专业相结合,要多选用贴近实际和富有时代感的具体例子,使学生的情感能加以交融、引起共鳴,真正实现情感化的德育教育“情感化”。

(2)“动起来”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机统一的,而现代教育更需要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动起来,必须改变教师灌输形式,而取而代之学生活动形式。如设计辩论赛,让学生能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思辩能力、创新意识和现代观念,同时也使理论知识通过辩论深入学生的内心;可以利用社会上的鲜明案例,让学生判断分析、体会感受;还可让学生动手,用废旧的材料变宝,展示学生个性,增加德育趣味性。

(3)“走出去”

职业学校的实践性特点,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用双眼去观察社会,用手脚去体验生活,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德育的真谛。如“街头行乞原因”社会调查,让学生真实感受生活的苦楚,懂得人生的艰难,丰富人生阅历,让学生深入社会也为社会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2.工作形式

(1)“现身说法”

同样的话由不同的人来说,效果是不一样的。学校老师的教育已是“老生常谈”,针对就业创业,我们可以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让企业老总来讲讲艰辛创业史;针对学习动力缺失,可让优秀毕业生来传授经验和方法;针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有条件的话可让少管所、看守所、监狱的管理人员、甚至犯罪分子来亲自讲讲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2)“习惯自然”

学习上溃不成军,生活上马马虎虎,职校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从根本上说是习惯的自然反映,要让学生改变学习的态度,简直是比登天还难,突破口在何处呢?先生活后学习,以生活带动学习。可以把寝室作为独立生活的起点,让学生能够把寝室作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生活中改善习惯,来带动学习态度、习惯的改变,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3)“个性发展”

中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其实很多的学生个性是鲜明的,我们要重新带给他们希望,能够享受个性发展带来的乐趣。学校要建立建设一系列的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比较新颖的兴趣小组,丰富校园的生活,使学生看到闪光点,增强自信心,回归真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4)“身临其境”

德育教育要讲究一个真实,我们要力求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置身于真实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各种问题,不能把学生困在“鸟笼”中,而是要给他自由的发展空间。学校要尽量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课题的研究,这既能发挥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也为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多重要求,保障工作模式的成長

(一)工作队伍的素养要建设好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要创新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中职往往重技能轻道德,忽视了德育工作者的上岗要求,强化了德育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中职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的德育工作队伍刻不容缓。

(二)课堂教学的作用要发挥好

德育课程是道德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传统,创造性地改革教材内容,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要更新德育课教学理念,把课程作为中职生的生活过程来把握,在积极进行课内改革的同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真正学会做人,使课堂教学“真实”起来。同时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也要渗透德育内容,力争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德育者”。

(三)中职教育的特点要落实好

知的认识、情的陶冶、理的把握,都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在与外部社会交互中才能转化为内在品德,才能促进学生个体完善、发展。校企联合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校可以把企业作为自己的基地,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悟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催发学生主体意识。

(四)校园环境的熏陶要利用好

校园环境是唤醒学生修德、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优良的校园风气和整洁美观的校园设施,对于改造人、教育人有着巨大的作用。要搞好基础设施,赋予校园中的环境因素以深刻内涵,使广大置身其中的学生能够经常受到文化的熏陶;要拓展精神建设,打破老套模式,在时空上大力延伸,建设学生社团,开展各类兴趣小组,丰富校园的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培育良好的校风。

总之,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所在,对于教育而言,缺少创新是失败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在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积极探索,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永葆青春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尊伟. 德育现代化探微[J].《教育科学研究》2004第3期 P52-53

[2]张志敏. 变“言语德育”为“行动德育”[J].《上海教育》2004年2月 P48-49

[3]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2000

[4]魏贤超.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现代德育理论的重要命题[J].《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

[5]曾桓松. 弘扬主体性德育浅探[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形式德育理念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