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东伟
摘 要: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文化层次,高校应该深入探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需求,应对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在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引导实践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要通过舆情應对核心力量明确、思想引领复合模式建立、理性爱国真谛解读、理性爱国意识深化,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理性爱国的内涵和真谛,将理性爱国意识真切地融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促进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成熟与综合素质的提升,维护高校和谐稳定育人环境。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理性爱国
2008年因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巴黎被抢而引发的国内“抵制家乐福事件”;2012年因日本政府的钓鱼岛购岛闹剧引发的国内民众的强烈愤慨,继而引发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和群体事件的又一次高涨……一些不理智的爱国情感宣泄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不免受到影响,产生较强的思想波动和爱国情感宣泄的冲动。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探索有效方法,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引导大学生正确、合理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维护高校稳定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研究需要,笔者重点分析因爱国情感宣泄方式不当而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研究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引导的实践策略。
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和大学生舆情认知能力解读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特定社会环境里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而出人意料地发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连锁反应,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损失或影响,需要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处理的事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则是指民众以网络为平台,借助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博客、电子邮件、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围绕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突发事件发布信息,所表达出来的社会政治态度。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直接表达的是网民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其深层次则体现了民众与国家管理者之间在利益方面的“非一致”或“非和谐”状态。它具有生成源头多、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周期性明显的特点,同时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真伪并存,传播过程伴有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化因素,难以进行有效辨别和实施有效控制。
大学生作为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高素质群体,在网络信息获取便捷性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更容易在第一时间获取和处理各类网络信息,促进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同时,大学生群体在思想和心理发展方面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怀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和期许,但缺少实现途径,在思想认识上和政治方向辨别上较易产生困惑与迷茫;心中充满政治热情,但缺乏社会阅历、政治经验和理性分析能力,容易产生偏激思想和冲动行为。当他们被某些不良网络信息和过激言论所迷惑,错误地认为这些信息会促成个人期许得到回应,个人的政治抱负找到了实现平台,便会在大是大非面前盲目跟风错判方向,通过网络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和偏激言论,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推波助澜”,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与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引导实践策略实施
理性爱国作为一种深切的情感皈依和精神力量,并非与生俱来,需要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教育。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大学生理性爱国意识的引导应避免采用传统爱国主义教育相对简单化、教条化、单一化的方式,要结合复杂的国内社会背景和我国发展所处的国际环境深刻解读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真谛,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袭来的网络舆情,以理性的态度表达爱国诉求,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及尊严的问题上要冷静分析、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寻求共赢,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认识。
1.舆情应对核心力量明确
高校要利用好网络舆情,变不利为有利,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一支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核心力量。高校辅导员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引导者,在广大学生心中的位置较其他教师占有优势,其客体事物或事件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言行也多持支持态度。将高校辅导员作为核心力量的中坚,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和分类疏导,对抑制不良舆情的传播扩散、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心态、维护校园稳定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还可培养一批政治可靠、思想坚定的学生骨干为网络舆情领袖,作为对核心力量的补充。
2.思想引领复合模式建立
建立网上引导与网下疏导相结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思想引领复合模式,占领各类网络舆情传播阵地。在网络上,学校通过校园官方网站和主题网站进行主流舆论宣传的同时,通过大学生“网络舆情领袖”以学生身份用个人的独特见解和对主流舆论的认识分析以及对不实言论的抨击,在校园贴吧或聊天群中与广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潜移默化地进行话题引导和舆论方向控制。在网络下,学校则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实质内容的分析和解读,配合校园官网和主题网站营造正面的主流舆论氛围。同时,辅导员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座谈会、主题讨论等形式,与广大学生对网络舆情进行具体的客观分析和讨论,深化他们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客观认识和正确理解,正确引领他们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判断,避免被所谓的“爱国热情”绑架。
3.爱国真谛事实引证解读
以2012年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引发的国内“抵日保钓”事件为例,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必须让广大青年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是日本右翼政党为牟取大选利益而采取的蒙骗日本民众的卑鄙伎俩,更是伤害中国主权和中国人民情感的违法行为;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充分相信党中央和政府在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民族利益时的坚定意志。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地维护国家主权、捍卫祖国尊严是正确的、必需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采取非法或暴力行为宣泄个人私愤伤害了同胞或无辜群众便是不可取的。
4.理性爱国观念意识深化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生成、演化往往难以预测,发生突然,蔓延迅速,并随着政府处理事件的力度不同、网民对事件态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突然形成、迅速高涨、波动变化和终趋淡化的过程。网络舆情会随着突发事件的最终解决而逐渐走向平稳。当然,网络沉寂并非舆情消失,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关系重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只能说是暂时沉寂,一旦有新的诱因或关联性事件发生,它极有可能再度成为热点,引发新的网络舆情。因此,理性爱国意识的培养与引导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实质规律和核心焦点,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结合时事和工作实际,不失时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真正的理性爱国意识。以2012年的“抵日保钓”事件为例,在“抵日保钓”的非理性事件平息之后,在相关的网络舆情淡化之后,用党和国家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维护民族尊严在钓鱼岛问题上所采取的一系列实际行动和措施说话,因势利导,在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相信党和政府的同时,也更可对广大学生在理性爱国意识树立方面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教育和引导,以有效应对相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再次袭来。
参考文献:
[1]韩丽丽.我国突发事件应对与社会政策制定模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许鑫,张岚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模式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3]巨乃岐,宋海龙,张备.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析论[J].东方论坛,2011,(1).
[4]刘芳.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途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责编:思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