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又到春茶上市的时节,不过受到“三公消费”禁令的影响,今年春茶市场与以往相比冷清许多,整体价格也颇有下滑,不再是“一两春茶一两金”。
主推中档茶
往年清明节前,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绿茶都会举办一些预售活动,其中最引人眼球的当属令人咋舌的天价茶叶。早在2012年信阳毛尖春茶开采启动仪式时,就有茶叶企业宣称要将一款信阳毛尖打造成面向公务消费市场的新“茶奢侈品”,售价每斤13万元。此前,西湖龙井也曾因推出每斤售价18万元的产品而备受关注。四川成都的一款“熊猫茶”,更是创出了22万元一斤的销售纪录。
然而今年,价格非常高的茶叶目前在市场上并不多见。往年政府机关是礼品茶的主要购买者,随着中央各项规定的出台,这些老客户都流失了。礼品茶卖不动,高档茶也是无人问津。
“信阳毛尖在前几年一直走品牌高端路线。八项规定以后,我们茶企快速地反应和调整。”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评论道,“过去我们有很多很贵的茶是按克卖,一克是几百几千的,现在我们尽量地按斤来卖。”
各茶商都是嗅觉敏锐,在今年纷纷选择走大众路线,以北京市场为例,200-500元之间的茶品销售量最大。定价方面也颇为谨慎,今年头茬西湖龙井的价格为每斤5800元,与往年相比跌幅达四成。
茶叶出现“天价”主要有三个原因:产量、炒作、包装。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表示,天价茶叶更多的是噱头,是为了满足购买者的虚荣心,对茶叶市场行情没有什么影响。“天价茶叶基本不在市场上流通,不像别的茶叶按市场价格走。这里有炒作的成分,有人就越贵越买,很多东西都脱离本身的价值。”
“有姓无名”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种茶历史,是世界茶文化的源头,全国有173个产茶区,有龙井、普洱等多种耳熟能详的名字……却没有一家享誉国际的茶叶品牌。除了时不时以天价为噱头,众多茶企并没有展现出中国茶叶的优势。甚至有“中国7万茶企抵不过一个英国立顿”的说法。
“中国茶企还没有真正的品牌走出去。”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表示,在国内市场,多种洋品牌的即饮茶占据了较大市场份额。“具有传统文化、种植优势的中国茶叶仍只是国外产品的原材料,完全是散装大包装出去。”他同时表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行业没有形成共识,大环境所致;二是企业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益。
业内人士称,中国的茶企,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几十年不变,难以形成生产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7万家茶厂,注册品牌的仅有近1000家。“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经营与现代茶业的矛盾阻碍了本土茶产业的全球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价格只有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两成。
“中国目前茶叶分布的省市很多,而且每个省都各自为政,每个省当中的每个县都是各自为政,品牌非常泛滥,每个县都有好几个品牌,这样子一种散沙局面,就造成了我们对品牌打造,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缺乏强强联合,这是一个方面。”俞学文建议,国内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在内,应该有长远眼光和视角,要终止短期盈利行为。炒热概念茶,争推天价茶无益于行业发展。最根本问题是将中国人的饮茶之道、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同时注重产品的推广营销。
茶企突破
作为茶原材料输出大省,四川近日在品牌塑造方面祭出大手笔——由叙府茶业联合省内多家茶叶龙头企业组建川茶集团,为的就是改变川茶企业各自为战,品牌知名度不高的现状。
“目前全国茶产业品牌都是区域性的,并没有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四川茶产业要想在全国异军突起,必须由茶叶种植大省向营销大省转变,要对川茶进行品牌培育,培养一支能在国内外打响川茶品牌的营销队伍。”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说道。
除了经营品牌,电子商务是茶商突破自身的另一武器。
几年前,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就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传统茶企不懂电子商务,不去实践电子商务,其主导地位必定被新兴茶叶电商所取代。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传统茶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如今,预言得到了证实。茶业传统渠道的增长受到三公消费等政策的影响,增速降到了个位数。而据央视网电商消息,2013年第三季度茶叶电商的市场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105%。在B2C茶类排行榜单上,没有一家传统茶企入选,取而代之的是迅猛发展的新兴茶叶电商平台。
当然,茶企传统渠道并未穷途末路。多數业内人士认为,电商茶品难以保证质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传统茶企依托他们产品生产与开发优势,而专业茶业电商发挥他们的在线运营优势推广品牌,达成线上与线下的融合。
王慕乐根据和讯网、第一茶叶网等综合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