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能力的形成机制

2014-04-29 00:44余璐
河南教育·高教 2014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能力

余璐

摘 要: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教育行为的过程与效果。基于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与素养的认识,提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培养机制三层面理论,并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的方法与手段提出一般性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能力

一、“全科”教师的角色定位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主要设置在“大学音乐”这一总课题之下,绝大多数是以乐理与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欣赏课类型。这种情况造成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随意性大、因人设课等情况。

同时,普通高校音乐课的特殊性,决定了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师似乎应该称为艺术教师。这是对其知识结构的一种要求,而不是把艺术这个概念作为音乐的统称。艺术教师应该比一般教师拥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深厚的文化修养。

因此,对于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来说,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观念的变革不断调整知识结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是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不仅要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的能力。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是直接决定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树立终身学习和研究的意识。首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立身之本,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难想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次具备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整合多种学科与音乐本身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结构、研究整合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理念与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音乐教育只要能适应大学生的水平和要求,因材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通高校公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实际上就是要使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审美意识得到全面提高。

但是,目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两个误区。

一是非审美化的误区。所谓非审美化,指的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把音乐作为技术、职业去训练,片面地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而忽视音乐审美本身。许多学校还选拔有音乐才能的尖子生,对他们进行特殊的训练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贯彻了音乐教育的方针,实际上这种教育忽视了音乐教育的普及功能,使之过于专业化,在实质上延续了专业音乐教育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培养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歌唱家及音乐教师。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一种培养和提高,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鉴赏能力,提升他们的欣赏品位,从而使之具备更全面的文化素养。可见,音乐修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化和智力开发功能的作用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即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的目的去片面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或者过分追求音乐开发智力的作用,否则会造成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心理,不但削弱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音乐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同样难以实现。

我国最新制定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等课题,要求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学生树立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我国有56个民族,学习和弘扬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闭关自守”,盲目地排斥国外的音乐文化。我们应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大胆兼容、吸收、消化外来的优秀音乐和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

多元音乐文化的学习,重点在于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加深他们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尊重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渐频繁,多元文化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无疑应该走到这股潮流的最前端。音乐教育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我们在公共音乐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用宽容且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做到与世界接轨。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有更全面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那些能够代表不同民族文化的音乐,让学生从中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会以发展、和谐、合作的态度去对待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

普通高校必须设立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的实施,并不是要另外设立一门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或者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更不是将所有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纳入现有课程,而主要是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以反映音乐文化整体的多元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与态度。同时在世界民族音乐经典作品的内容中,增加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传统的章节,使得学生通过音乐这个窗口能够欣赏和关注到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异同。课程的开发以音乐为主线,以文化为核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和宗教习惯等。在注重整体课程规划中,要强调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布局,形成全民立体化的教学气氛,而不是单一的课堂与教材模式。

在普通高校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首要因素。教师不仅要有正确的理念,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高标准的要求,即教师要具备前沿的学术意识,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科专家,还应该是学科教育专家。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教师只有具备创造精神,才能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念相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系统;才能探索课程改革,吸收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养分,使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符合世界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同时也具备音乐教育的中国特色。

三、形成全方位多系统的培养机制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和审美这些领域。音乐教师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为了实现这些领域的目的和任务,具备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时代赋予音乐教育更多和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宽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和比较宽泛的人文学科知识,有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培养思想敏锐、知识广博、能力全面、敢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的高校,教师不仅要能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各个方面来理解,还要能够将新型学科、分支学科、边缘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整合艺术与科学学科之间的关系。这样音乐教师的作用已经超出音乐教学本身的意义,而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师资是保证。建立一支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的关键,因此设立一种专门培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和完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势在必行。

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的培养系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目前基本来源于高师和音乐学院这些专业院校,如果按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要求,无疑是不符合其基本教学和素质要求的。因为当前的音乐院校的学生基本上是按照“音乐工艺模式”培养的,单一的知识结构将无法胜任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师资是倾向于“音乐文化模式”的能力构成。

在这方面国家和部分学校已经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开设了培养艺术教育教师的专业,值得我们借鉴。很多学生刚刚入学时特长很单一,毕业时则成为综合艺术特长的通才,不仅具备多样的知识能力,而且同时成为能传授美的教育的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音乐副修专业,使那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的同时,也能够副修音乐的本科学分,获得音乐副修的学历。这种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不仅适应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为将来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提供一种良好的培养模式。

更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于2003年在全国六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即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设立“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点,进行专门针对高校的公关艺术教师的硕士培养,这是国家对高校艺术师资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在这一专业已发展到博士层次,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达到这一层次。

对大多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师来说,关键的还是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不断更新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使得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交流非常关键,尤其是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教学为音乐教育学科增添了一个新的研究内容和课题。因此,不仅要加强学校间的教学教研活动,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性质、内涵和途径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大学生的素质与音乐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包括教材和学生评价的措施,还要定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举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交流和论坛,推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发展,使之纳入规范的教学体系。同时应该创办以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为主体的报刊,及时反馈和交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责编:一 萧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幽默是一种能力
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思辨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努力拓展无人机飞行能力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