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筹到众智:钱和Idea都要有

2014-04-29 16:15杜彬
财经文摘 2014年4期
关键词:咖啡店众筹

杜彬

有人说,这是一个“用钱都砸不到未来”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遍地生花”的时代。在互联网的乱世之中,固然少不得钱和英雄。

王小塞,过去没有多少人关注他腾讯策划总监的经历,但是由着微博上的一场独特“文化营销”,很多人记住了位于大上海苏州河畔新闸路356号102的那家“微咖”咖啡店。

不同于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创业咖啡,微咖的56位投资伙伴全部成为小店的股东,股东议会制的建立,几乎打破了众筹强烈的资本属性。

于是南来北往的众筹大军,终于打开了一个更低的门槛,而且通过知识的再包装,华丽丽的孕育出众智这个新事物。

众筹协作&众人众智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抢了一步先机的众筹,虽然是个舶来品,但是受惠于中国大陆监管红线的边缘安全地带,竟然也发展的有声有色,如火如荼。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探索,众筹解决了小微企业无力负担高额融资成本的困境,进而在互联网平台的参与下,使个人投资者也得以与非金融机构连接起来。

如果仅从这层意义出发,众智和众筹的原始驱动力差别不大。但是由于众筹难掩资本强势介入的本色,僅吸引了一群“趋利性”显著的个人和金融机构,众智则在另一个群体内低调而内敛的聚集起一群具有“小清新”特质的“文艺青年”。

最清晰且简单的解释不过是“如何解决我想开一家咖啡馆的梦想”。现实情况很可能是:第一,我没有足够的钱,第二,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智慧去运营一家咖啡馆。众筹会基于你的纯熟想法帮你筹集到足够的钱,而孵化机构不仅会给你钱还会教导你如何去运营,但是众智则显然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直白的解释是,它将很多个与你拥有同样梦想的人聚集到一起,每个人拿出自己的钱,然后所有人一起来承担运营的风险。

就像高考选择文科还是理科的孩子,大家的最终目的都是考上大学而已。

众筹和众智看起来已经分道扬镳,但是事实上,他们也在悄然融合。最明显的例子是基于众筹基础之上再遴选出的“人才众筹”,一家叫做“鸿途人才网”的网站已经率先起航。

显然,这样的转变是名气更大的众筹已经感受到商业市场上的短臂,而晚一步出生的众智注定了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

同样“小而美”的苦恼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决定一个创业思路清晰的项目成败的不仅仅是钱。众筹会不会最终走向众智?答案也不尽然。

依托微博、微信等社交渠道,众智项目越来越显露声色,不乏像“众智众筹”这样已经形成专业团队操作的“正规军”。他们的第一个餐饮O2O项目“MIKA蛋糕”已经上线。项目限定了50个股东为参与上限,每个人的热情之高和执行力之快超乎旁观者的想象。

事实上,经营自己的事业当然和给别人打工全然不同。基于这样的基础,未来我们很可能看到更多的小伙伴在朋友圈刷屏,内容无非是“我们来开一家店吧。”

不过,值得警醒的是,“婆婆太多”以及事无巨细的进行“股东公投”,其实本身就是局限项目发展扩大规模的障碍。

这种运营模式的可行性参考,还没有一个长久经营的案例可以佐证。即便微咖也已经由于各种不可抗力而在去年7月宣布倒闭。虽然王小塞筹划了一个微咖2.0,但是还不足以说明众智有足够的实力吞没众筹。

去年年初,关注互联网创业的动点科技做了个系列报道,走访了全国二十几家创业咖啡。事实说明,“咖啡店就是个咖啡店,它取代不了孵化器和融资服务商”,所以难逃关店闭门的厄运。

在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之下,任何过渡的包装和文化渲染都容易流俗于现实。通过一个段子基本可以窥探一二,“化缘叫众筹,算命叫分析师,八卦小报叫自媒体,统计叫大数据分析,忽悠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叫可穿戴设备,IDC叫云计算,同学饭局也成了O2O,办公室出租叫孵化器,放高利贷叫资本运作,借钱给朋友叫天使投资。”

所以管它众筹还是众智,还是先开起店铺再来做生意。

猜你喜欢
咖啡店众筹
休闲的咖啡店
奇妙的咖啡店
GACHA GACHA扭蛋咖啡店
医院里的咖啡店
伦敦粉红Formica咖啡店
众筹
西罗西咖啡店(外三首)
新闻众筹初探
Tern为Vektron电动自行车完成Kickstarter众筹
“众筹”牵手“三农”: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