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川
在骆家辉结束美国驻中国大使的任期之际,中国的官方媒体发表社论对他进行谴责。文章称骆家辉为“导盲犬”,并称骆带来了一股“歪风邪气”,更糟的是他被称为“香蕉人”。
香蕉的外部是黄色的,而内部是白色的,因此被用来诋毁骆家辉,这就和用来诋毁非裔美国人的“奥利奥”以及诋毁拉丁裔美国人的“椰果”一样。这些词汇是人们对本种族中族群特征不明显的一类人的诋毁。
以此推断,“香蕉人”旨在说明骆家辉虽然有中国血统,但却不够中国范儿。他不会讲中文,并且不仅不配合中国领导人的命令,反而去西藏访问,接见持不同政见的人权活动人士,单方面公布北京的雾霾指数,而这些行为都体现出了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毫无疑问,骆家辉是地道的美国人,而这确实让中国的一些时事评论者感到如鲠在喉。
许多中国人反对这样的称谓,认为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难堪的事情。事件本身表明,尽管中国的现代化速度飞快,财富迅速增长,但中国在身份认同方面上仍然是脆弱的,或许是二者的增长造成了这个结果。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社论发表于官方媒体。由于政府控制媒体,社论往往只是用来表达高层领导的观点。这篇文章有可能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但是在缺乏新闻自由的情况下,谁能肯定呢?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香蕉论”用有中国特色的方式将国籍和种族混為一谈。在中国,汉族占人口绝大多数,汉族的民族优越感形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架构,同时也滋养了中国与日本及亚洲其他国家间领土争端背后的民族主义情绪。
“香蕉论”的前提是,只要你拥有中国血统,那么无论你身处何处,心中必须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并且始终忠于中华民族。
当然,这是美国白人为证明歧视中国移民的合法性而常用的一种想法,而这些中国移民被视为“永久的异族”,无论是19世纪晚期的排华时代还是这个世纪对李文和的迫害都是如此。
但是,这个观念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错误的。即使骆家辉本人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饱览了中国经典名著甚至能写一手漂亮的中国书法,但他这个从小住在美国廉价公屋,参加过童子军,后来成为公诉人、州议员、州长、内阁秘书以及外交官的人,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
最后,“香蕉论”提醒我们,尽管美国面临着明显的挫折以及持续紧张的种族问题,但它在促进新一轮世界人口融合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无人能及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在经济问题冲击和地缘政治地位相对下降的情况下,与像中国这样崛起中的大国相比,仍保持着竞争优势的原因。
简而言之,美国能产生华裔美国人,但是中国不会也不希望产生美裔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