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梓
《思想理论内参》是一本很少有人听说过的杂志。这本由中央党校保密发行的杂志只有几十个人能读到,这些人恰是中国最有权力的人。它也是少数可以直接将意见送到习近平主席及其政治局同事手中的通道之一,因此获得了一个中南海“直通车”的称号。
随着治理国家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复杂,建议如何渗透到高层也成为问题。习近平号召全党提高思想水平来处理这样的问题,力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最近几年,几百个新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建立起来,大多数以某种方式作为政府的附属而存在。学者们和作者们参与到公共思想市场中,这个市场尽管没有全面自由但更开放了。在制定诸如高房价、贫富差异和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政策时,公众舆论比起从前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但在权力中心,思想和政策的竞争更为隐秘,它战胜了私人渠道。西方将智库作为政府的“外脑”的观念并未在中国生根。从实际看来,越独立的机构越难融入中国决策模式。党内人士指出,西方智库能获取的信息少,建议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并且缺少通往高层的可靠渠道。
不过更重要的是,真正独立的智库并不是共产党需要的。中共需要的“大脑”是内部组织,那些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并不为是公众写作而只为了给一小撮人建言。最有权力的研究机构出现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智库公开名单上,但他们并不和公众互动或彼此互动,且都不是独立的。它们是党和国家值得信赖的工具,这使得非正统思想很难传上高层。《思想理论内参》的隐秘反映了领导层在咨询问题上持有的方式。
在北京,在敏感话题上提出建议的可能只有类似中央党校这样的忠诚机构。而且其他有影响力的智库也完全在系統中。关键的是,没有可靠的机制公开分享这些最重要的想法和建议。像最初设计的那样,这不是一个开放的思想市场。
有学者表示,这些学者会揣测领导人想要听到的声音,除非有一天他们可以完全自由地表达。学者也更倾向于私下向领导人提出建议,通过“内参”、与领导秘书的人脉以及其他手段。
在未来十年,成长为有影响力智库的官方机构可能很少。而且面临一个难题,智库越独立,越有变得无关紧要的风险。当然情况可能不会一直这样。越来越多富有的中国企业家开始为研究机构出资,这将减少学术研究对政府慷慨支持的依赖,并可能为独立公共政策建议创造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