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我国自昔贱商,商人除株守故业、计较锱铢外,无他思想。”1910年,梁啟超先生在《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一文中写下这样的话。
古有“士、农、工、商”的阶层四分,商为最末,而政治生活长期为士人阶层所把持。于是,在商言商,不问政事,便成为大多数中国商人的行为准则。从商人抗礼诸侯的战国时代以降,到清末救亡图存之前,两千余年,不曾更改。
革命中的保守派
西方的枪炮轰开国门,西方的思想也为中国人看世界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开辟新境,两相交击,“在商言商”的传统信条逐渐被突破。
庚子国变之后,清廷推行“新政”,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鼓励组织商会团体。各地涣散不整、互相隔阂的商人们逐渐聚拢,其独立意识与权利意识日益提升。正逢国家风云变色之际,商人议政之举亦日多。收回路权运动、收回矿权运动,商人阶层既需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常常会从国家大局出发考虑问题。他们一方面认识到专制统治的局限性,推动地方自治,请愿速开国会;一方面又偏向保守,力避社会动乱,因此在初期对辛亥革命抱持否定态度。
当然,全国商会并非铁板一块,他们的各自主张与政治动向不尽相同。但整体上,商人与地方政府和谐多于不合作,与中央政府则是频频请愿却不得回应。面对“离不开,靠不住”的晚清政府,他们最终放弃了依附。连张謇这种与清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都有密切联系、直到革命枪响之后仍力主镇压的商人,最后也转而支持共和。
尔后大概是商人参政议政最为积极的一个时期,甚至在1923年7月,上海总商会成立民治委员会,自行草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尝试建立“商人政府”。当是时,初入中共领导核心的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海《向导》周刊上发表《北京政变与商人》文章,称赞民治委员会是“商人干预政治的第一声”。“我们从这次上海商人对于政变的举动看来,知道他们业已改变从前的态度,丢掉和平主义,采取革命方法,鼓起担当国事的勇气,进步得非常之快。”
商人政府终成虚话,民族资产阶级后来也不再是中国共产党的希望所在,商人阶层的声音又一次慢慢微弱下去。回顾这段历史,商人初期认为革命“妨害商务,殊属不智”,因此大都投身立宪派。辛亥革命之势不可逆转后,他们又竭力维护社会秩序,谋求“和平光复”。有人说商人比其他任何阶层都希望稳定,此言不虚。
改革中的先锋官
转眼至八十年代初,年广久的傻子瓜子从小作坊逐步壮大为百余人的“大工厂”,红极一时。有人向上级反映其雇工问题,于是“资本家复辟”“剥削”等说法传播开来。安徽省委派专人到芜湖调查,并写下一份报告上报中央。1984年10月,邓小平做出批示:“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了吗?”
1984年3月,国营石家庄造纸厂因连年亏损难以为继,业务科长马胜利主动要求承包经营,仅用时一月便实现盈利。由于马胜利等人的试验,促使当时的中央政府下定决心,将发端于农村的承包制引入国企改革,是为“包”字进城。
同是1984年,在全国尚未实施厂长负责制之时,杭州第二中药厂厂长冯根生向旧体制发出挑战,率先试行干部聘任制,全厂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随后的1991年,面对名目繁多的国有企业厂长考试,冯根生率先“罢考”,引发轩然大波。在《人民日报》等强势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全国掀起了一股“为企业领导人松绑”的大讨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时期的中国商人,并没有特意言政,然而他们率先认识到旧有平衡不复存在,悄然间突破了固有体制的边界,引领着全国关于改革的讨论与进程。
其中颇多冒险与失败,商人阶层却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胆魄。虽然他们并无最后的话语决定权,其中许多人更是终成改革“炮灰”。但辟路先行,勇吃螃蟹的壮举,泽被后世,也堪为后辈企业家之楷模。
时势
时而张口,时而闭口;时而奋起,时而沉潜;时而阻浩荡之势,时而领风气之先,为什么商人的姿态时常扭转?
梁任公在百年之前的文章里已说得清清楚楚:“股份有限公司,必在强有力之法治国之下乃能生存,中国则不知法治为何物也。……股份有限公司,必责任心强固之国民,始能行之而寡弊,中国人则不知有对于公众之责任者也。……苟非取此不相容者排而去之,则中国实业永无能兴之期。”
一无所有之时,当然不怕输;有产而不得保障之时,自然颇多顾忌——商人所希望的,无非是争取一点适宜的营商环境而已。达成此点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谈家国之事。百家争鸣之时,商家也愿共鸣,一声独大之时,商人只好附和。无论是张口还是闭口,都是时代之下的被迫选择。
八九十年代的企业家,大都没什么可输的,中央政府给几分支持,他们便敢言敢做。新世纪以来国进民退,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便没有了说话的底气。此次关于“在商言商”的讨论,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其实都掩身人群之中,并没有站在太靠前或靠后的位置。
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希望商人“鼓起担当国事的勇气”,希望商界领袖,也能成为思想界的领袖,公共话题的领袖。但实际上,商人的勇气从来都是时代所给予的,而不是由商人去给予这个时代勇气。归根结底,我们不能站在远处,催促他们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