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梓
人人都爱抢红包
审核完最后一份表单,韦女士终于在春节前的最后两天赶回了黄河岸边的家乡。
在候车室等车时,韦女士发现一向安静的微信群里热闹起来——两年不见的本科同学在群里发起了“红包”。起初以为这只是同学的一个玩笑,可韦女士点击后才发现,真的有钱汇进了自己的微信账户。
于是,春节假期的几天,“抢红包”成为了韦女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几天,和家人聊天时在看微信红包;同学聚会时,大家也是在翻微信红包;就是看春晚时,微信群里的同学也不忘一边吐槽春晚一边抢红包。”
而回到北京后,韦女士发现对微信红包有着同样热情的人还有很多。热情尚未褪去的同事们感慨到:“以后怕是再也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了。”
外行看热闹,可在微信红包炙手可热的这段时间里,行业人士也乐于大谈这背后的商业逻辑。
而从整个产品的战略布局来看,“红包”的出现则是微信试图抢占移动客户端产业链的各个端点用户的标志。
去年夏天推出的新版微信首次加入了银行卡支付功能,从而宣布微信进入在线支付领域。借助腾讯QQ的几亿用户数量,拥有支付功能的微信毫无疑问将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支付工具“支付宝”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来自国内一家餐饮评价团购网站的数据显示,2月某一天晚间的线上交付黄金时间档中(18:30~24:00),通过支付宝支付的团购交易总订单较前一工作日同一时段增加700%,而微信支付的用户数量则增长了1000%。
支付宝方面当然知道微信是个强大的威胁。去年7月,微信支付刚出台不久,支付宝方面就暂停了所有与微信直接相关的应用服务。微信官网介绍显示,这些应用服务原本能够帮助网上的卖家建立微信店铺,让用户可以直接在微信应用架构下浏览商品并购买。
今年2月13日,用户“抢红包”的热忱尚未散去,支付宝停止受理微信支付接口申请,而已经存在的客户,支付宝则表示将予以逐步的清退。
微信团队内部一位员工告诉媒体,微信支付的出现让支付宝有所警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在微信场景下用支付宝完成支付,支付宝就沦为支付通道,相当于给微信做嫁衣。”
而微信支付的顺利发展,似乎并不是支付宝的上述举措就能轻易撼动的。去年双十一是支付宝本家“淘宝”的“购物节”,那时的微信也联合易迅等网站,在内地一线城市打造起了“微信卖场”。就在2013年11月11日当天,微信卖场完成了8万份订单。虽然不及淘宝网交易量的零头,但这个数量已经能占易迅网当日交易量的13%。
一个星期以后的11月18日,微信在一次发布会上发布了今后支付环节的详细发展策略,宣布今后将实现包括扫码支付、APP内支付和公众号支付在内的三种支付方式。业内人士称,这次发布,实际上已经标志着微信在支付环节掌握了从线上到线下支付方式(O2O)的所有技术。
与已经占领广阔市场的支付宝相比,微信所欠缺的或许只是广大用户的使用习惯。也因此,才出现了本文开头中提到的“抢红包”。用户们抢到的是鼓鼓囊囊的“红包”,而今年发红包的东家,却得到了在来年将回馈自己更多钞票的用户。
虽然没有占领电子商务领域的头把交椅,但在移动领域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今形势下,手握数亿用户的微信让腾讯公司的商务帝国梦想再次成为可能。
但或许,现在就讨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将在支付领域展开你死我活的厮杀,为时尚早。
支付宝内部一位资深员工在微信发布微信支付战略后曾经对媒体说,互联网事业之间的各家公司永远是竞争、合作并行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应当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才是有利的。
“拥抱变化”
尽管腾讯通过媒体表达出合作愿景,支付宝还是在对手的压力之下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应对战略。
就在微信宣布将推出三种支付方法的当天,支付宝也宣布企业入驻其公众服务平台将一律免除任何认证等费用。同时,支付宝不放松对每一个入驻企业的严格审核,这样方能确保所有入驻商家均为真实的品牌企业。
此后,支付宝的一则通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13年12月3日开始在电脑上进行支付宝账户间转账,将收取手续费,0.5元起收,10元封顶。而通过手机客户端转账,则免除手续费。”专家认为,这样的收费策略明显是在鼓励用户使用移动方式付费,这又是一个应对微信挑战的方式。
“支付宝”还开始试水公众号,在自己的移动客户端介入了服装、鞋袜和金融等多行业的商户。这样,信息浏览、商品订阅,乃至线上的购买和线下的支付都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来完成。公众号成立后不久,从支付宝内部就传来捷报——首批入驻公众号的商户已经获利,绑定支付宝支付的光大信用卡在七天内粉丝数量就突破了50万。
“现在这个时代,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高枕无忧12个月,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拥抱变化。”马云言语间虽然不忘提醒支付宝警惕随时可能来临的风险,但面对2014年即将到来的残酷竞争,支付宝底气依然十足。
六年前的马云还不敢想象支付宝今天的成功,毕竟那时支付宝的出现只是为了解决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2008年,支付宝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契机,那就是金融危机对消费习惯转变的推动。那时,收入受限的消费者向更加实惠的网络购物方式转变,甚至一些从未接触过电子商务的行业也开始谋划网络购物。
也正是从那时起,支付宝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支付宝调集了一大批行业骨干,在航空旅游、海外购物、考试等八个行业展开了对业内“大佬”的攻坚战。
依靠淘宝积累的一亿会员,支付宝对渴望拥有线上市场的实业家们来说充满了吸引力,支付宝也是从那时起开始了自己垂直向上的发展。
到了2013年7月1日这一天,支付宝的注册用户突破2亿大关,而同期淘宝会员的数量为1.3亿人。支付宝的用户数量还超越了eBay公司的PayPal,是全世界第三方支付工具中用户最多的。
从0用户到1亿用户,支付宝用了4年,而从1亿到2亿,支付宝只用了11个月。
支付宝不止一次地在公开场合表示过自己的雄心:希望成为网络支付的领航者。正如有银行卡的地方就有VISA,支付宝也有一个愿景,有网络的地方就能用支付宝支付。
争夺客户群
微信行为背后是腾讯的深谋远虑,支付宝的举措则有阿里巴巴的授意。过去,两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争战虽然偶有发生,但始终对彼此的固有领地保持着相对的默契。腾讯凭借即时通讯领域的积累,为中国网民创造了属于线上世界的虚拟帝国,而阿里巴巴则利用淘宝网和1688平台装点中国网络用户的物质世界。
而如今,围绕着“线上和线下流量核心入口”的移动支付,或许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最终对决已经为时不远。
让微信和支付宝为这个“入口”如此动容的背后,是入口背后代表的核心话语权。这场对决最终的赢家将掌握中国最庞大的网络用户群,而拥有这批用户,不仅意味着拥有了能够与任何一个行业的任何企业进行主动谈判的底气,还意味着对中国几乎所有用户的行为了如指掌——只要他/她使用手机。换言之,这场对决的赢家,不仅将掌握作为卖家的企业,还将掌握作为买家的用户个体——你。
展望新的一年,除了已有线上领域的争夺,美食、电影、洗衣甚至公共交通,这些移动支付尚未染指的领域处处都有可能成为巨头们争抢的新战场。两强的争霸,会将中国互联网业的竞争环境带向何方,恐怕没人说得清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