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麓
20世纪70年代末,罗纳德·里根的竞选班子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大选做准备,在审查前政府的核政策时,他们深深感觉到,苏联凭借其核武器的数量优势,可以先发制人地发起核攻击,解除美国的核武装,从而赢得核战争,并断定这是美国核战略的一个“漏洞”。
如何堵塞这种“漏洞”?里根的专家团认为,美苏之间在进攻性核武器的技术方面差距不大,在数量和质量上较量不能有效地堵塞这一“漏洞”;在太空技术方面,美国却占绝对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发展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可稳操胜券。
1981年里根如愿入主白宫,宣誓就任美国第40届总统。1983年3月23日,里根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首次公开提出战略防御计划。里根在演说中展示了4张卫星拍摄的照片和一些图表,说明苏联导弹力量“已大大超过美国”。他强调美国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战略进攻武器,同时要加紧研制空间时代的超级武器,建立有效的战略防御体系,以便在苏联战略导弹到达美国之前,进行层层拦截,予以彻底摧毁,这就是所谓“星球大战”计划。
当时白宫官员说,这项计划是在苏联核飞弹攻击美国领土前,直接从卫星发射激光、微波、粒子光束、抛射光束等来摧毁苏联飞弹。白宫官员说这个计划需要大量增加反飞弹科技研究经费,计划的经费是每年10亿美元。并且这个计划不会在本世纪内完成,预计将耗资8000亿到1万亿美元。
“星球大战”计划出台伊始,引起强烈反响,除日本外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支持这项计划,特别是苏联表示了强烈反对。在美国,许多资深政府官员表示里根的计划并没有威胁到苏联,而且也没有违反十几年前双方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因为条约中并未禁止防卫系统的研究发展。
星球大战计划设想通过建立完善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对美国的所有国土进行全面的保护,这是对美国核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对美国先前的国家安全战略的一种重大改变。
里根从不解释和介绍他的战略防御计划的细节,而是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描述。在后来的回忆录里,他说道:“我从来没有把战略防御计划视为无法穿透的保护罩”。但是1985年再次入主白宫时,他告诉自己的顾问,战略防御计划“也许很快就能保护我们的国家和盟友免受弹道导弹攻击,就像屋顶保护我们免受风雨侵袭一样”。
对于“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都有支持者和批评者。批评者的“批评”除了民主党、共和党之间的党派之争外,主要担心实施这一计划将突破《反导条约》,恶化美苏关系,并对巨额的资金投入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从历史背景来看,里根是在美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出任总统的,在国内,自1980年2月美国陷入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据统计,这一年美国GDP增长率0.1%,而失业率却高达7.1%,消费品的物价上涨12.4%。
从国外看,美苏全球争霸中,美国当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咄咄逼人。
与此同时,苏联利用美国国内因越战产生的厌战情绪,加强了对第三世界的扩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打破了美国“缓和政策”的幻想。在这种国内国外背景下上台的里根,上台后就立即调整对外政策。
为了对苏联显示强硬,里根政府不惜血本把军费开支提高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据美国官方的资料统计,美国1981—1985年的军费开支分别是1575.12亿美元、2137.5亿美元、2394.7亿美元、2681.5亿美元和3051亿美元,五年合计为11738.83亿美元。在军费预算方面还计划1986到1990年增加到2万亿美元。“星球大战”计划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1984年,美国进行了两次空射反卫星系统测试,发射了拦截弹,但是没有针对目标。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针对卫星的发射是在1985年10月13日,摧毁了一颗在555公里高轨道上运行的旧卫星。此后,美国空军继续积极实施这个项目,计划在次年进行一系列测试。然而,1985年12月,民主党控制的众议院和共和党主导的参议院在其预算中列入一个授权法案,禁止空射型反卫星武器对太空目标进行打靶试验。
这项反卫星系统禁令的效力在1986年得到延长,苏联也继续履行其自愿暂停反卫星试验的承诺。1987年11月,白宫和国会对军备控制条款谈判后达成妥协,继续延长该项关于反卫星测试的授权法案,但是允许军方在苏联恢复其反卫星试验的情况下停止执行该禁令。由于这项反卫星系统试验面临政治上的强力反对,空军无法实施其最后的测试,于是停止了空射反卫星系统的研发。
星球大战计划给苏联带来了重大压力,对冷战的结束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在美国国内,媒体则称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为科幻故事。
有一种说法认为,“星球大战”是一场骗局,最终拖垮了苏联,但不可否认的是,“星球大战”中的许多尖端技术,至今美军仍在有效使用。
美苏之间关于“星球大战”计划的这场公案,在克林顿任上告一段落。然而,小布什上台执政后,却又将冷战时期“星球大战”计划翻版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重新开启。可见,里根的宏伟蓝图从来没有被历史所淹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