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业差异化突围

2014-04-28 16:06施跃华
中国工业评论 2014年7期
关键词:产城成都市工业

施跃华

2013年,成都市提出了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1313”战略,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或将为其他城市转

型提供借鉴意义。

2013年3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成都调研时提出,要“大力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根据这一要求,在综合分析工业发展阶段、产业基础、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的“1313”战略,即:构建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明确“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

对这13个产业的发展,就是集中资源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和石化等基础较好、前景广阔、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4个产业,打造引领成都工业发展的火车头;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有一定基础、前景较好的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都工业发展的主力军;优化发展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等基础较好、市场稳定但增长空间有限的4个产业,打造成都工业发展的压舱石。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0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万亿,汽车、石化、节能环保、食品、轻工成为千亿级产业。

2013年,成都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注重淘汰落后产能,以点带面全面加快成都工业转型升级。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都市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按照内外并举、高端引领、创新发展的思路,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聚集了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3年,成都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7%。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西部领先,形成了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成都市是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计算机芯片封装规模全国第一;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居中西部第一;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一些重大产业领域和技术环节在西部都具有明显的高端优势。

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仅在2013年,成都市就组织实施了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107个、淘汰落后产能88户,启动了55户印染企业调迁。开展了178户省控、市控涉重金属工业企业综合防治,78户企业安装重金属特征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设备。据四川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3年成都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3%。

与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成都市工业发展也经历了由粗放到集约、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在初期,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与乡镇(街道)发展规划协调性不强、关联性不强,工业与城镇形成了“两张皮”。

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注重建设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等硬件配套,注重围绕生产的要素保障,而对人的需求考虑不充分,对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这就出现了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的状况:太阳西下,工业区是一座“死城”,城市(镇)是一座“睡城”;太阳升起,工业区成为一座“堵城”,城市(镇)又沦为“空城”。这种潮汐式上下班,既导致交通拥堵,也为产业工人就医、子女就学、生活娱乐等都带来不便,也留不住人才。

近年来,成都市着眼于这些现实问题,从“十一五”末开始,就提出了“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思路,并先后建立完善了产业发展规划、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区域规划环评“五位一体”规划体系,出台了产城一体发展的具体工作意见,完善了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深入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郫县安德镇“三化联动”、蒲江县寿安镇“特色城镇拉动”、双流县公兴镇“重大项目推动”、龙泉驿区“汽车产业带动”等产城一体发展的成功模式。特别是蒲江县寿安镇,其“产城一体”探索实践,走出了比较成功的路子:园区道路全部按照城市道路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园区内的建筑,追求复合功能,如高端研住综合体、一站式服务综合体、以产业链相联系的厂房综合体,将城市功能有机融入,使生产区、生活区、公共游憩区、配套服务区融合,避免因土地不断扩展而破坏优良的生态环境。

下一步,成都市将着力在“三个进一步”上下工夫。进一步创新产城一体发展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资金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产城一体发展政策保障;进一步总结试点经验并形成可以推广的体制机制和路径方法,全域推广产城一体发展。

民营经济在成都市工业转型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截止到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20万户,从业人员290余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65%;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84亿元,增长12.2%,总量占全市GDP比重达48.1%。

2014年,成都市将着重从四个方面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强民营经济工作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形成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狠抓任务落实,2014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在发展目标努力实现总量、比重、规模“三个突破”,力争培育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上5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做强民营经济支撑主体;三是强化政策支撑,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现在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四是优化政务服务,坚持和完善市、区(市)县两级民营企业座谈会制度,实施民营企业与市、区(市)县领导“直通车”服务,逐步构建起“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同时,在两化融合方面,成都市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多措并举,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下一步,成都市将根据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按照以评估引导企业、以示范带动企业、以平台服务企业的策略,从需求角度着力,强化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智慧政府、智能交通等领域,以社会信息化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一是推动两化融合企业联盟建成第三方服务机构,以评估和评价引导企业实施两化融合建设;二是围绕重点产业,集中力量狠抓一批“两化融合”重点试点示范项目,带动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三是做好工业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工作,带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恰好也是成都“五大兴市战略”实施关键年。

“产业升级”战略是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之一,深入推进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是成都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最近,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明确了“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提出了市场化、法治化、现代化、国际化和强化创新驱动“四化一驱动”的改革路线设计。

下一步,成都市将按照市委全委会安排部署,坚持“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取向,大力实施“1313”发展战略,着力做好产业布局规划、加强企业培育、加快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完善要素保障和创新工作机制等重点工作,紧抓快干,全面推进城市工业转型升级,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作者为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城成都市工业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对六师五家渠市产城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年1~9月 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创造高品质生活,践行产城融合的典范案例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浅谈华夏幸福产城融合恰逢其时,资本运作格局分析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