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运等
一、考点扫描(表1)
二、知能构建
1.地壳物质循环与岩石
(1)表解三大类型岩石与矿产关系(表2)
(2)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四大技巧(图1)
技巧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技巧二: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技巧三: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若箭头很多且复杂,则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技巧四: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由外力作用形成,据此可以判断沉积岩。
(3)地壳物质循环的变式图(图2、图3、图4)
2.板块的运动理论(表3)
3.地质构造的对比分析及其实践应用
(1)褶皱和断层对比分析(图5)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具体分析如表4。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图6所示。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外力作用能够对地表形态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1)风化作用(图7)
(2)侵蚀作用(图8)
(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堆积作用(表5)
(5)外力作用与地理环境的判定(表6)
5.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表7)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图9所示)。
需要注意两点:①平原并不一定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②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
6.地形地质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交通布局方式的原则分析(表8)
(2)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第一,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第二,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①一般沿等高线修建可以减少工程水土流失。如图10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其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安全。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7.主要地质灾害(表9)
8.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分析(图11)
三、图像突破
1.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的判读
认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模式图(图12)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判读技巧
(1)箭头含义的判断技巧(见图12):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一定代表冷却凝固,属于内力作用;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一定代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属于外力作用;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一定代表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④指向岩浆的箭头一定代表重熔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
(2)根据箭头进出多少判断岩石类型和岩浆(见图12):①箭头为三进一出的为岩浆; ②箭头为一进三出的为岩浆岩;③箭头为二进二出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根据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型:①沉积岩一般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②岩浆岩一般具有气孔构造或有大的矿物结晶体。
2.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一般由不同年代的岩石组成,考查重点一般是地质构造的判读、地貌类型的判断、岩层新老的判断、地质构造的应用、地壳的演化过程等问题。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3.板块分布图的识别
常见板块分布图主要有七种,分别是六大板块移动方向示意图、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景观图、地貌形成示意图、地质剖面图、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和板块边界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1)六大板块移动方向示意图(图13)
该图的关键点在于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判读,图示中的ABCDEF依次是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根据图示可以发现生长边界处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消亡边界朝着相对方向运动,可以得出具体地区所处的生长或者消亡边界。从图示中可以发现经常说的火山地震带基本上处于生长或者消亡边界,由此可得出无论是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都是地壳活跃处,多火山地震。
(2)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图14)
该图中的关键点在于大洋板块一侧与大陆板块一侧的位置关系,图示中的大洋板块主要是向下形成一个俯冲地带,而大陆板块则相应地被抬升,从而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深海沟,而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链和海岸山脉。
(3)地貌形成示意图——以东非大裂谷示意图为例(图15)
该图示主要看板块的张裂问题,根据箭头可以发现该处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红海的面积将会不断扩大。由此可知地貌形成示意图应注意板块是张裂还是相撞,如果是相撞将会形成岛弧、海岸山等,而如果是张裂则会出现裂谷、海洋和海岭等。
4.地震构造示意图的判读
地震构造示意图是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示意图,该图示的判读主要从震源、震中、震中距等方面来判读。如图16所示。
在判读过程中应做到:找震源,震源是岩石发生断裂引起地震的地方;找震中,震中是指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找震源深度,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它越浅,破坏程度越大;找震中距,震中距是指地面某个点距离震中的距离,在同一次地震中,一般离震中越近,破坏程度越大;学会看等震线,它指的是由地面破坏程度相等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5.河流凹岸和凸岸的判读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四、方法提炼
1.根据地层判断地壳运动的方法
根据地层判断地壳运动的主要步骤有:首先,学会认识地层性质: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颗粒粗细、成分和颜色等,可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红色页岩地层可推知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其次,学会看清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大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内,地壳下降快、时间长,或者是沉积物来源丰富;地层厚度小,说明地壳下降慢、时间短,或者是沉积物来源较少。再次,关注地层相互关系。
2.河流流向的判断
在河流地貌中河流流向主要从等高线和河床的冲刷强弱来判断。
(1)根据河流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一般而言,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具体的原因如图17所示。
(2)根据平直河段河床冲刷强弱判断河流流向(图18所示)。
3.地质灾害原因条件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原因类综合题一般以某一区域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对具体问题或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答,其设问有“原因”、“为什么”等多种形式,其目的是检测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滑坡、泥石流类:回答滑坡、泥石流类原因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回答: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等。
(2)火山地震海啸灾情类:回答火山地震海啸灾情类的原因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回答:震中距离、震级、人流量和建筑物的抗灾程度等。
4.地质灾害方法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方法措施类综合题一般以某区域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其设问形式有“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对策(方法、措施)”等,目的是检测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类试题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大比重,在考查地质灾害的过程中几乎是必考。回答地质灾害防治类试题的方法措施,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回答: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灾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作者单位:1.广东省雷州市第八中学(524232);2.河南省滑县第三高级中学(456400);3.北京市一零一中学(100091);4.广东省岭南师范学院(524048);5.河南省新安县第三高级中学(471800)